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丨平潭后坑村:脱贫路上蝶变重生

2019-04-28 08:30:07 来源:平潭时报 作者:李泽铭/文 江信恒/摄

贫困海岛小村见证70年发展风雨路

后坑村:脱贫路上蝶变重生

鸟瞰后坑村

从平潭钱便澳码头乘船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南海乡的草屿岛。上岛后,坐上崭新的电动公交车,在宽阔的双车道马路上沿着码头经过陈厝,便来到了一处风景宜人的山崖边,再沿着新建的水泥村道往下走,后坑村便映入眼帘。

这个拥有300多年建村史的小村庄,曾是一方人烟稀少的穷乡僻壤。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后坑村从食不果腹到丰衣足食,从物质匮乏到安居乐业;后坑村人奏响了现代化建设的雄壮乐章,走出了一条勇于开拓创新、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过去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

“早前的后坑村人,几乎家家户户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92岁高龄的林红妹的诉说让人动容。他说,过去,后坑村因为山多地少,基本没有什么土地可供开垦,加上交通不便,连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无法保障。

“那时候穷啊,三片地瓜干一碗汤都吃不上,我们一家7口挤在五六平方米的小土屋里,睡觉翻个身都很困难。新中国成立前,村里还时常有土匪流窜,几乎是整夜整夜都睡不好觉。”谈到这,老人泪眼婆娑。林红妹虽然腿脚不便,但每天依然会让儿孙们搀扶着,走走村里的水泥村道,感受下家乡的变化。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原本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都成了现实。”今年50多岁的林阿姨回忆起过去,感触颇深。“那时候家里晚上照明全靠煤油灯,村里很少有人用得起蜡烛,更别提电器了。”林阿姨说,“现在,家里有了微波炉、电磁炉、电冰箱,别提有多方便了。”

过去的后坑村基础建设薄弱,村里甚至连一条水泥路都没有,家家户户靠挖井来满足生活用水,用的还是简易的露天公厕。整个村里没有一盏路灯,夜晚时村民只能摸黑出行。每逢雨季,是后坑村村民最发愁的时候,因为道路泥泞不堪,不仅出行不便,还得担心可能发生山体滑坡。

现在村美了人来了钱多了

现如今的后坑村,笔直宽阔的水泥道路四通八达,崭新快速的公交车来来往往,无不让人耳目一新。

近年来,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实验区出台了不少政策,大力支持推动改善后坑村的基础设施,水、电、路、网实现全面覆盖;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垃圾不落地观念深入人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剧院、公园、文娱设施等不断健全完善,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后坑村在2018年前,连个像样的村部都没有,多年来寄居在村老人会里办公,相当不便。”后坑村党支部书记杨忠明说,在各方努力和帮助下,如今已经完工的新村部里,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计生指导站一应俱全。至此,后坑村终于告别了多年“隐形”村部的历史。

2016年,后坑村开始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今年又被列入平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试点村。后坑村村委会常务副主任林妹钦表示,后坑村将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进一步美化村容村貌,全面落实好各项提升工程。

越来越美丽的后坑村,也引来了全国各地的游客,为后坑村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旅游收入。据后坑村不完全统计,仅2018年,后坑村就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

“这是一个淳朴原生态的海岛小村。原生态的环境加上村民的努力塑造,所造就的美丽新农村给游客的体验是相当不错的。”来自浙江的游客戴先生说。

新时代在奔小康的大道上阔步前行

后坑村的蝶变也让在外游子萌生了归乡的心思。这个淳朴的乡村实现产业从无到有,观光农业、旅游业、甚至电子商务产业都在这座小乡村里逐渐兴起。

后坑村村民林慧浈记得,过去每次她过生日,蛋糕都要提前乘船到城关购买。在外多年的她,前些时间回到了家乡,开始在后坑村做起了西式糕点。泡芙、蛋挞、千层糕这些岛上难得一见的东西,在她的巧手下一炉炉地做出来了,她不但将这些糕点分享给街坊邻居,还通过社交平台进行销售,生意蒸蒸日上。

林锟也是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之一,前几年他回到草屿岛,在岛上创办了一家“渔家乐”。随着游客增加,他的渔家乐开始慢慢扩大规模,从最初简易的“钓鱼+吃鱼”的模式,逐渐转型成集海钓、休闲、餐饮、住宿为一体的海岛民宿。每年的旅游旺季,林坤的民宿几乎天天爆满。

后坑村的山乡巨变,是70年来平潭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验区全域旅游、消除空壳薄弱村等政策的多方加持,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离岛山村,终于迎来了蝶变重生。放眼整个实验区,类似后坑村这样的例子,在脱贫致富村子的名单上,正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刘春兰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