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丨韩厝村:修得幸福新路 奔向锦绣前程
2019-06-04 11:31:23 来源:平潭时报 作者:孙梦玲 林映树原标题: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丨韩厝村:修得幸福新路 奔向锦绣前程
目前,平潭高铁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及站前广场项目的施工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项目完工后将成为集交通枢纽、旅游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而这个项目主体就位于中楼乡韩厝村。
韩厝村曾是一个贫穷落后、无人问津的山村,随着平潭高铁中心站建设不断加快,韩厝村交通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并将拥抱一个全新的高速交通时代;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前景美好。
交通闭塞 贫穷落后
韩厝村作为平潭县城到中楼乡的必经之路,据2000年版《平潭县志》记载,1956 年至 1966 年期间,随着中楼至君山乡道的修建,韩厝村也有了村道。
但当时韩厝村内依然是凹凸不平的乡村小道,黄土路坑坑洼洼,山路艰险崎岖。普通村民外出大多步行,大户人家还是使用马车。当时常用的货运工具就是木板车,木板车常常因为路况太差难以为行,搬运工作基本还是要靠肩挑背负。
村民蔡维泉今年60岁,他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于交通不便,村内物资也很匮乏。“那时候我正在上小学,每天天没亮就得起床,还得自己带上煤油灯。路上黑漆漆的也舍不得点灯,到学校学习的时候才舍得用。遇到下雨的时候,踩得两脚都是泥。”
在交通闭塞的韩厝村,村民依靠农业自给自足都颇为艰难。蔡维泉说,当时他们都是自己种水稻、地瓜,但口粮不足,生计艰难,日子过得紧巴巴。
乡道畅通 生活改善
俗话说,“想致富先修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全国,平潭道路建设跨入一个新阶段。1978年至1995年期间,全县修建乡道23条108.71公里,改建乡道16条85公里,其中就包括韩厝村乡道。
据村民陈云喜回忆,当时韩厝村已经铺上了二级公路,也有客运车可以到达县里。交通比以前已经方便许多,但是许多村民还是坐不上车。“那时候,我在平潭一中读高中,坐一趟汽车要一毛五,舍不得啊!我都是步行去一中上学,周日下午走到学校,周五下午再走回家。”陈云喜说。
上世纪 70 年代末,马车逐步淘汰,村里开始有了摩托车和拖拉机的“身影”。随着市场开放,个体联户参加运营的车辆逐年增多,部分农用拖拉机的使用由集体转向个体,由田间作业转向运输市场,主要用于运输建筑石料。陈云喜说:“大概是我成家以后,我们村里需要盖房子的石头,我就开着拖拉机到北厝去运回来。”
上世纪80年代初,韩厝村路网逐渐成形,村民的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据蔡维泉介绍,当时的韩厝村开始通电,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就到文化站的大院里收看电视节目。“道路修好以后,我们村有了小卖部,通了电话,县城有的我们慢慢也就有了。”蔡维泉说。
高铁时代 未来可期
2013年,平潭高铁中心站定址韩厝村。今后,待高铁中心站建成投用后,市民可乘坐动车到达全国各地。届时,平潭将进入“高铁时代”,韩厝村的交通也将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高铁通车后,全平潭人民都方便了,最受益的还是我们韩厝村村民。一出门就是火车站,想去哪里都方便。”韩厝村党总支部书记陈榕说。
虽现在福平高铁还未通车,项目的各项施工工程也让韩厝村村民获益匪浅。不少村民可以不用东奔西跑外出务工,留在家里就能有工作。“建设项目多了,对工人的需求也多,村民可就近务工。能够参与到家乡建设,亲身感受家乡一点一滴的变化,我心里美滋滋的。”村民庄先生说。
如今,韩厝村村民的收入大为改善,村庄建设日新月异。面对家乡的变化,陈云喜感慨道:“活了大半辈子了,还能赶上这样的好时代,我们深深感受到党的好政策带来的幸福生活。”
责任编辑:薛小洪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