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乡村振兴“快车” 当千年古村落遇上台湾规划师
2019-11-02 15:15:16 来源:平潭网 作者:林祥鹭 图片:念望舒原标题:当千年古村落遇上台湾规划师
近段时间,风光旖旎的北部生态廊道,成了游人心中的“网红”之地。作为“特色鲜明滨海旅游工程”的项目之一,北部生态廊道串联起平潭北部的景观资源,并通过开发沿海生态廊道观光旅游,促进了沿途乡村振兴。
俯瞰钟门村
位于苏平片区的千年古村落——钟门村,搭上了这趟乡村振兴“快车”,借着北部生态廊道的热度,将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旅游助推乡村发展的新路子。不仅如此,村里迎来了台湾乡村规划师苏文桢,让钟门村文旅的名片亮起来、美起来。
依山傍海风光美 历史文化底蕴深
五颜六色的渔船整齐排列,就像美丽的水城“威尼斯”
地图上,平潭地形神似麒麟,而钟门村处于麒麟之角的位置。10月30日下午,记者一行驱车前往钟门村,村子东与白青、平原两乡镇接壤,北与大练乡隔海相望。一路上可见,自然村之间道路已经贯通,北部生态廊道二期项目正在建设,完工后将连通上、下钟门(自然村),届时又一条旅游“动脉”被打通。
依山傍海的村落里,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五颜六色的渔船整齐排列,就像美丽的水城“威尼斯”。走在码头边上,海水渐渐退去,露出沙滩淤泥。村道边,渔民们正忙着修船、织网,阵阵鱼腥味随风飘来,石厝前渔妇在晒鱼干。在这里,时光仿佛慢了下来。
据历史资料记载,钟门村曾是平潭境内人烟阜盛、市井繁荣、人才辈出的首善之地。回首历史,海坛海峡自古乃南北海道,过往船只往往在苏澳一带寄泊、避风或补给。
“苏澳、钟门澳、连街澳很早就形成集镇,曾经并称为海上船舶‘三都会’。”在村道上行走,钟门村村委会主任卓宇介绍钟门往事,“钟门村自北宋开始,就已经有人在这里生活居住,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村里有非常深厚的历史研究价值。”
据《平潭县志》记载,宋嘉祐四年(1059年),福清海口巡检司移设苏澳钟门后,始建军路两条。为了输送军马,当时在钟门一带修建了供军马来往的“军路”和“马埠头”。一条由佛厝岭沿钟门山至连街澳,总长约9公里。
沿着历史的印记,记者跟随卓宇来到现场。“村里的这些石阶历史久远,在保护的过程中比较有难度,山上杂草多。”卓宇感慨道,石阶有迹可寻,但被杂草掩盖,已经不复使用,仍然意义非凡。
“我住在卓家庄几十年了,靠海捕鱼。从我有印象开始,村里的卓姓人家才18户。”在钟门村村委会的办公室,75岁的村民卓蟠俭拿出《卓氏族谱》,这位土生土长的钟门村老人家告诉记者,卓姓和李姓是村里人数最多的两个姓氏。
美丽乡村正当时 村里来了规划师
台湾乡村规划师苏文桢(右一,采访对象供图)
得天独厚的港湾位置、分布整齐的海上渔排、鳞次栉比的古朴民宿、历史久远的古迹传说……近年来,钟门村成为摄影师镜头的宠儿。随着北部生态廊道连接到钟门村,让钟门村走进大众视野,还吸引了台湾乡村规划师苏文桢。
苏文桢已在大陆打拼30年,当他获悉平潭正在建设美丽乡村时,便报名参加了乡村规划师的竞选,并在80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在台湾,苏文桢有成熟的乡村管理经验;在平潭,他选择了钟门村和友谊村施展才华。
今年7月25日,苏文桢来到钟门村。在卓宇的带领下,他逐一走访了9个自然村。“钟门村是一块旅游处女地,第一次来到村子的时候,让我感到非常惊艳!”短短的两个多月,苏文桢收集了大量钟门村资料,从历史发展到村庄变更,如今他都了然于胸。
“我翻阅了资料才得知,钟门村名字的由来,它和一座小岛屿有关,这座小岛屿叫钟屿,形状如同古代钟一样,海浪冲击,声如洪钟。”苏文桢说,钟门村正是因“钟屿”而得名。
沿海堤坝走到尽头,苏文桢指着海中间的小岛屿,上面立着一个灯塔,远远望去,像一个小山包。附近海水激流,风浪很大,发出声响,为此这座岛屿成为旧时海坛胜景“钟门石纽”。
“这些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贝。”苏文桢分析道,钟门村可以引进台湾的农村发展经验,围绕乡村振兴“人、地、钱”等要素的供给,健全保障机制。
在苏文桢看来,乡村改造,首先要培养村民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并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要在“育”上下工夫,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此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苏文桢说,“原生态文化的建设与传承,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一步。”
因为这位台湾乡村规划师的到来,短短三个月左右,村里变得热闹起来了,人心聚起来了,村民的责任意识也提高了。今年中秋佳节,钟门村、友谊村的村民们齐聚卓家庄,共赏“月圆人团圆”的两岸家园中秋晚会。村民们感慨道,今年过了一个特别的中秋节。
令苏文桢倍感惊喜的是,当天竟然有1500多名村民前来。借着这样团聚的机会,他将乡村改造的想法分享给村民,受到了大家的理解与认可,使得乡村改造理念深入人心。
打造康养民宿村 下活乡村振兴棋
传说中的琉球驸马墓碑
今日的钟门村,经过乡村改造,呈现出一派新气象。走在村道上,石头厝连成排,邻里相互交流。一户人家在家门前晒起鱼干,排列得整整齐齐,前院青菜生机勃勃。“我嫁到钟门村已有20年了,以前的生活条件不算好,现在路修起来了,环境也美起来了,我们的生活水平也提升了。听说村里要做旅游,大家都很期待。”村民吴梅芳笑着说道。
聚民心、听民意,最重要的还是找到一条适合钟门村旅游发展的道路。在苏文桢心里,早已经有了答案。“建设乡村民宿可成为闽台合作的良好切入点,既可以缓解旅游住宿短缺问题,还可以为传统村落转型升级提供契机。”
自从任职钟门村乡村社区规划师之后,苏文桢陆续引进台湾团队,对村里石厝进行考察。经过4次考察,团队认为村里的石厝建筑和海洋文化,都为民宿提供了重要条件。
“钟门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除了宋代的军路、清代的驸马墓,还有南北朝的古窑遗址,这些资源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都可以利用起来。”苏平片区管理局综合治理与应急管理处(组)副组长兼应急事务中心(组)组长林超说。
据了解,钟门村农作物主要以地瓜、花生为主。如何利用山地多的优势,栽种经济林木,配合康养民宿的规划,为乡村创收,成为一个难题。“这里的土壤很适合种植百香果,我们可以将台湾的百香果移植过来,把钟门村的生态旅游做起来,使旅游产品更加丰富,提升游客的体验感。”苏文桢说,现在已经签下了150亩地作为百香果的种植田。
苏文桢介绍,目前计划将钟门村打造成为以生态资源为基础、以养生养老为根本、以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以旅游产品为核心、以高品质的服务为保障的综合性养生居住区;并将利用闲置资源,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
名片
钟门村是一个行政村,下辖卓家庄、李家庄、前钟门、后钟门、门结底、六秀、后垄、福厝岭、猫头墘等9个自然村。其中卓家庄、李家庄两个自然村,位于钟门山脚下钟门澳口海域故名钟门下,其余七个自然村位于山上,故称上钟门。
据统计,目前全村户籍人口3615人、户数934户左右,常住人口1000余人,石头厝栋数为700栋左右。全村村域面积约有4300亩,林地约3000亩,耕地面积约600亩。
责任编辑:薛昕璐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