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大坪答卷:转变模式壮大农业经济 让村民在家门口致富
2020-03-20 08:48:03 来源:平潭时报 作者:林彤欣壮大农业经济,改变村庄面貌,让村民在家门口致富——脱贫攻坚的大坪答卷
大坪村农户在采收白萝卜(资料图)
大坪村位于平潭中部,是纯农业村,也是革命老区村。1996年—2000年,大坪村成了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挂钩帮扶的小康建设村。这5年间,习近平四次来到大坪村,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与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通过挂钩帮扶,也让这个小村庄不断迎来巨变。
转变模式
走上“致富大道”
这几日,大坪村的种植大户李元钊正忙着将500多亩的马铃薯打包运输,供应给福州的各大市场。李元钊告诉记者,今年马铃薯的收成为近几年来最喜人的,且价格上也比往年翻了一番,以往每斤批发价在1.1元左右,今年每斤涨到了2.45元。眼下正是花生的播种季节,李元钊盘算着,只要这头马铃薯一收成,土地一翻耕,就能马上进行花生播种了。
李元钊的这500多亩耕地,占了大坪村整个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这些年他通过集约化利用土地,让闲置的土地流转了起来,不仅为当地的村民增加了租金收入,还让自己的腰包鼓了起来。如今,村里的种植大户也日渐多了起来,农田的打理需要雇佣帮手,这就为村里剩余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2000年以前,老李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00年的回信中鼓励我们根据大坪村本地实际情况,对海岛的农业进行开发。老李就是从那时候受到鼓舞和启发,开始不断承包田地,如今还开了公司。”大坪村党支部书记曾华艳告诉记者,大坪村脱贫致富的历程,老李都经历过,现在李元钊还作为大坪村的致富带头人,带动更多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正常情况下,他的农田每天请的剩余劳动力大概是20-40人。一个月下来,这些村民每人收入至少会在2500元左右。”曾华艳说。
牢记嘱托
搭上“脱贫快车”
李元钊的致富之路,是大坪村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在曾华艳看来,这一切得益于习总书记在1996年—2000年期间挂点大坪村,从而让这个昔日落后的小山村赶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
2000年年初,大坪村村民们给习近平写了一封信,汇报大坪村建设情况。习近平随即回了信,向乡亲们问好,勉励大家要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确保农业增收、农民增收。村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不断壮大农业经济,致力让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
“2000年至2003年这4年间,我们每年都在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大家都脱贫了,村民们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强了。”曾华艳表示,下一步大坪村将继续把农业做大做强,同时结合农业观光,将大坪村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发展成特色的旅游资源。
精准扶贫
巩固脱贫实效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大坪村脱贫致富的背后,是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部署的生动体现,更是实验区干部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有力足迹。
2019年,实验区制定出台《关于开展“千名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的通知》,明确挂钩帮扶任务清单,让1065名党员干部带着任务、带着目标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挂钩帮扶工作。以党建引领扶贫,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为打赢脱贫攻坚硬战提供有力保障。
“我们积极响应实验区党工委千名党员干部下基层的号召,主动践行监督为发展服务的理念,带头深入挂钩联系的大坪村调研走访,与大坪村两委、干部群众共商乡村振兴之计、共谋绿色发展之策,为进一步加快建设‘红色大坪’、美丽大坪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实验区纪工委第三党支部书记俞永春表示。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实验区按照“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脱贫”的内在要求,通过强化扶贫举措、健全工作机制、推动政策落实,大力实施扶贫提升工程。截至2019年9月底,实验区区定精准扶贫开发对象241户、838人已实现全部脱贫。
责任编辑:刘春兰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