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商闯四海 勇为弄潮儿丨心系故土 龙头企业响应号召助力家乡产业建设

2020-04-13 08:59:09 来源:平潭时报 作者:林舒玲 江信恒

事业如日中天却毅然回归平潭,岚商魏立凤表示

老乡发展好了 我的事业才算成功

微信图片_20200413085941.png

魏立凤(左)指导员工工作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勇敢“出走”,到如今成为海南渔业产业的知名企业家,岚商魏立凤用了30余年的时间,打造了一家行业龙头企业。1988年,他在海南岛三亚港设立了福港水产实业有限公司,如今公司已发展成为集捕、产、销一条龙的大型渔业企业,成为海南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三十年来,魏立凤敢为人先,开疆拓土,发扬了平潭人独有的拼劲和闯劲;如今,事业如日中天的他又响应实验区“岚商回归”的号召,成为支持家乡建设的民营企业家中的一员。近日,记者采访了魏立凤,倾听他的创业故事。

岚商名片

魏立凤,福港水产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港水产公司”)董事长、海南福建商会副会长、三亚市政协委员。

福港水产实业有限公司坐落在海南岛美丽的三亚港,旗下不仅拥有100多条现代化的渔船,先进的捕捞、储存设备,而且拥有专业员工1200余人,是海南同行业中的佼佼者,海南渔业产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走出家门勇闯一片天

谈起创业经历,魏立凤一直相信这样一句话: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忍别人不能忍的气,做别人所不能做的事,就能享受别人所不能享受的一切。

魏立凤出生在福建平潭,从小,他就特别有经商头脑。1986年,他在老家办起了水产品加工厂,且经营得风生水起。

“当时私人办加工厂很少,我创办的加工厂在当时是平潭的第二家。那时我主要看重市场的潜力。”魏立凤表示,福建是全国最大的水产品市场之一,每年的水产品需求量都非常大,办起加工厂之后,水产货源经常供不应求,他不得不从广东汕头等地调货。一来二去,具有商业敏感性的魏立凤嗅到了新商机,“我那时听说,当地的水产品大多都是从海南岛运过来的,我就萌发了到海南开辟新的水产品市场的想法。”魏立凤说。

1988年前后,魏立凤只身来到三亚考察,但当时出现在他眼前的情景还是让他大感困惑。“当时三亚条件比较艰苦,我们现在的福港水产公司厂址所在地,在当时是一个小村庄,没有多少房子,满眼是一片萧条的景象。”魏立凤回忆道,冷冷清清的大街上没有出租车,交通工具大部分都是一些三轮车和摩托车。虽然面对那样艰苦的环境,但魏立凤还是敏锐地发现,这里的渔业资源极其丰富,非常适合发展水产品冷冻厂。

通过三个多月的仔细考察后,魏立凤坚定了决心:去海南发展。回到福建后,他迅速地将原来在平潭的小厂转让给别人经营,自己带领着一批志同道合的福建老乡,毅然下海南,誓言要在三亚大干一场,开辟一片属于平潭人的“新天地”!

从“小打小闹”到远洋捕捞

世上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凭借着这样的理念支撑,到海南之后,魏立凤随即成立福港水产公司,快马加鞭地进入生产经营中。

魏立凤坦言,当时刚到海南时,三亚的水产品市场基础还十分薄弱。那时三亚只有一家冷冻加工厂,都是用很原始的泡沫箱加上冰块冷藏水产品,然后运到广东和福建等地。

“所以可以说,我们在三亚做水产品时,是‘白手起家’。”魏立凤说。即便如此,魏立凤仍然觉得冷冻加工厂大有前途,于是便决定在此进行创业。“当时我资金匮乏,就准备先找个仓库改装成冷库。”魏立凤说。

最后,魏立凤找到了三亚港务局,机缘巧合,当时三亚港务局也考虑拿出一个仓库进行开发,双方一拍即合。1992年12月,魏立凤买来设备进行改装后,就正式投入生产。魏立凤说,起初,每天水产品加工量在10吨左右,在规模和数量上都可以说是“小打小闹”。

“当时,海南水产品种类很多,虽然一斤才卖一块多,价格不高,但我们将这些水产品发到广东湛江,然后在湛江重新包装,再销往全国各地,以量取胜,成效很不错。”魏立凤说,由于坚持着这样一个经营模式,福港水产公司在他和老乡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在魏立凤的影响下,许多由他带来的老乡陆陆续续成立了12家同类的小型水产品加工厂,自己租厂房生产,逐渐形成了“老乡产业群”。“一路走来这么多年,基本上这个行业都是我们福建老乡在做,后来又扩大到儋州、马井。”魏立凤笑道。从1992年到2001年,魏立凤等人基本上都是在做冷冻加工,经营项目也比较单一,后期,随着海鱼等的减少,冷冻加工厂的经营出现了瓶颈,魏立凤只好另辟新路。

2002年开始,魏立凤的事业转机来了,他开始做起了海洋捕捞。“捕捞需要购船,同时聘用船员,我们把捕捞的海产品运回工厂进行加工冷冻,再销往市场,慢慢地形成了捕、产、销一条龙产业链,公司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魏立凤说。

通过魏立凤等人自强不息、艰苦卓绝的奋斗,如今的三亚福港水产实业有限公司已经连续几年获得“三亚市海洋渔业生产工作先进单位”“三亚市水产加工龙头企业”“渔业产业化重点龙买企业”“海南省商业信用单位”“外贸出口表扬单位”等荣誉称号,在海南的渔业产业圈里打下“一片天”。

顺势回归培养骨干人才

中国有句古语:“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两年前的上海,魏立凤等人参加了一场由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举办的“岚商回归”动员活动。当时,在外打拼30余年的他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回到平潭发展。就这样,魏立凤成为了较早让企业回归平潭的民营企业家之一。

对于公司的未来发展规划,魏立凤信心满满。他表示,相对于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而言,水产品行业属于风险较小、收入较稳,细水长流型的行业。“经过多年发展,我们已由冷冻厂转向捕捞业,公司有100多艘船,可以保证充足的水产品资源供应。现在公司己形成集冷冻厂、渔船等一体的格局,已可在福建的水产品市场里立足。”魏立凤说。

他表示,目前唯一的问题,就是水产品的冷藏问题。因为公司在福建没有冷冻厂,水产资源往往需要租用其他冷库,需耗费一大笔冷藏费用。而回归家乡后,正好能解决这一难题。“平潭的条件比较优越,平潭的工业用地成本在全省范围内是很有优势的。”魏立凤说。

就这样,2019年年底,魏立凤在君山片区拿到了50亩左右的工业用地,用于建设平潭万吨冷链产业园项目。项目占地面积34858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达到43460平方米。

“目前,项目进行总平规划设计,预计4月中旬就能进场,开展地勘施工工作。”魏立凤说,有了这一冷链产业园,未来,还能开展水产品深加工;通过网络平台,在平潭也实现捕、产、销一条龙经营。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产业,壮大平潭渔业经济的同时,魏立凤也一直致力于培养平潭本土人才。在魏立凤的公司里,有300多名业务骨干都是平潭人。魏立凤坦言,之所以培养本地人作为骨干,一是看重平潭人肯吃苦的品质,二是也想为家乡振兴作贡献。“我自己发展起来了,就想着要带动老乡们一起发展。只有大家都好了,我的事业才算真正成功。”魏立凤说。

去年,魏立凤还致力于助推乡村振兴,帮助他的老家钱便澳村筹集了约700万元的资金,用于家乡的项目改造建设。

责任编辑:林斯峥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