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区精准施策帮扶残疾人就业创业
2020-08-25 08:50:06 来源: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洗车店内,聋哑员工正在清洗车辆
平潭网8月25日讯 (融媒体记者 杨咏林/文 林映树/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格外关心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的脱贫问题。
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如何让残疾人不“掉队”,是平潭一直在探索破解的现实课题。近年来,实验区精准施策,多元帮扶残疾人就业创业,让越来越多残疾人脱困自强,走上了增收脱贫的新路子,共享小康暖阳。
牵线搭桥拓宽就业渠道
没有喧哗的言语交谈,只靠微笑、眼神和手势来沟通,除了唰唰的洗车声外,少有其他声音。在海坛片区明珠路上,有这样一家特殊的汽车美容服务店,负责车辆清洗养护工作的是11名聋哑人。
由于存在交流障碍,他们之中不少人都曾长时间在家待业或频繁更换工作,陈斌正是其中一个。35岁的他此前没少为生计奔波,但日子仍过得艰难,直到一年前,经由实验区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残联”)的推荐,陈斌拥有了第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
“因为先天性聋哑,所以他很难找工作。”陈斌的母亲林美香告诉记者,如今陈斌每个月都有一笔稳定的收入,能够补贴家里的生活费,人也更加开朗了,日子过得越来越顺遂。
这是平潭大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助推残疾人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实验区通过深入摸排残疾人就业需求,定期开展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鼓励残疾人靠自己的双手“端上饭碗”。同时深入各类用人单位,了解企业用工需求,搜集合适的岗位,为企业和残疾人“牵线搭桥”,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
“近年来我们重点根据聋哑、肢残等不同残疾人的类型,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推荐合适的岗位,今年以来已经推荐30多个残疾人就业。”残联维权教就部负责人高凌霞说。
政策帮扶点燃脱贫“引擎”
位于万顺路上的一家家具店内,自幼因患小儿麻痹致残的丁君义正围着床垫制作机器缓缓移动,熟悉地进行打边、扣布、围边等操作,没多久,一张床垫就完成了初步加工。
丁君义经营这家家具店已有近5年的时间,售卖家具的同时,还靠着自己的手艺制作床垫增加收入。受疫情和道路翻修的影响,今年店里的收益下降了不少,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丁君义通过片区申请补助,一次性获得了5000元补助资金。
“很感激我们国家对残疾人有这样的好政策。”丁君义笑着说,现在路也修好了,可以说是“双喜临门”,自己打算好好整理店面重新开业。
脱贫既要靠双手,也离不开好政策的帮扶。近年来,平潭通过实施一系列残疾人就业创业以及教育方面的扶持政策,进一步激发残疾人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在勤劳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如农村困难残疾人创业就业补助,符合条件的可以获得5000元补助金,每5年可以申请一次。残疾人自主创业,医保和社保缴纳满一年以后,政府也会按50%的比例进行补贴。”高凌霞说,如果有残疾人或者他们的子女,就读于全日制大中专院校,每年都可以申请一次教育补助,补助金额从2000元到4500元不等。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实验区共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发放就业创业补助135000元,医社保补助预计将发放近110000元,脱贫残疾人家庭达78户。
托养+就业兜牢保障底线
走近位于君山片区大中村的平潭康乐家园,几名学员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习缝制被单等床上用品,一旁的桌子上,整理叠放着已经做好的成品。
“这里白天能让她吃饭、休息,还有培训课可以上,我心里的这块大石头终于可以放下了。”其中一名学员小丽(化名)的母亲林女士告诉记者,小丽曾患有精神障碍,虽然已经康复出院,但是因为病情无法治愈,家人总是担惊受怕,自己和大女儿要轮流请假看顾她。
这样的日子在今年4月迎来了转机。平潭康乐家园投入运行,接收了小丽,不仅提供日间托养服务,还组织起面点制作、缝纫加工、农作物种植等多种培训课程,解决了小丽一家人的窘境。
“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这是不少精神和智力残疾人家庭的真实写照,精神和智力残疾人也是残疾人中最困难的就业群体。对此,实验区积极探索“托养+就业”的帮扶模式,投资230万元建立起辅助性就业机构,兜牢残疾人的就业底线。
平潭精神病防治院护理部主任王凤表示,康乐家园主要为精神和智力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日托照料、技能培训等公益性服务,帮助他们恢复自制力,给他们回归社会、提升自我价值提供一个平台和机会。
此外,实验区正通过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以及阳光家园计划,进一步提高贫困和重度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全力迈开助残脱贫的步伐,点亮残疾人拥抱幸福生活的梦想。
责任编辑:林丹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