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当平潭遇上“台湾经验”,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2020-10-07 17:38:26 来源: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文字:孙梦玲 图片:以上均为资料图

去年以来,实验区致力于建设“两岸同胞共同家园”,努力打造台胞筑梦空间,探索基层治理融通模式,吸引许多台胞来岚筑业安家。在实验区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路上,少不了台胞为我们带来的“台湾经验”。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一同去瞧瞧!

台湾水果在岚结硕果

在苏平片区山显美村的果园里,两岸馥园生态农业科技园负责人林龙清又迎来新一批火龙果开花结果。2018年5月,平潭首家集种植观光于一体的台资农业企业——两岸馥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果园里种下了来自台湾的多蜜红心火龙果苗,自此,平潭两岸馥园生态农业产业园的火龙果产量只增不减。“我们的火龙果供不应求,今年5月份至今销售量超70万斤。”林龙清说。

每一个果子成熟的季节,果园里都少不了村民采摘的身影。已过上午11点钟,采摘女工们准备收工。工人林女士告诉我们:“到了火龙果成熟的时候,我们六七点就会过来,挑个头大、成熟度高的果子采摘,百来块一天。”据了解,每年5月至11月,每隔15天就会有一批火龙果开花结果。林龙清说:“每到摘果的时候,我们都要在周边村子里雇佣十几个工人,帮忙在这边采果跟选果一整个系统的作业流程。”
今年夏天,两岸馥园生态农业科技园还成功培育出台湾释迦,金钻凤梨、木瓜柳丁、桑葚和红心芭乐五种台湾水果,并和屿头田下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签订合作协议,助力田下村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台湾水果种植技术走进离岛小村落,这是村民们不敢想的梦。村民以土地承租的形式将农田租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再由合作社与两岸馥园签约。苏平片区田下村党支部书记林茂仁表示,果子成熟以后,村民不仅可以收到土地租金,还能获得销售额分红。

台湾技术落地助农家

在两岸馥园生态农业产业园两公里外的君山片区芦北村,台胞何树明打造的“生技示范场”有机肥加工区域已经开始试生产,每日产量可达100吨。走进何树明的生技示范场,原料区堆有从莲花山公园运来的枯枝落叶和周边养猪场的猪粪,这些看似无用的“废弃物”都是何树明生产有机肥的原料。

通过远红外线超声波技术和由台湾引进的固态发酵机,将这些原料加工成固态有机肥,该有机肥可以提升土壤活性,滋养土地,保持土壤可持续发展。目前,何树明已接到国内大量订单。

目前,何树明注册的平潭综合实验区百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百佳生物”)正与芦北村的福建省华洋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合作,进行养殖废料的循环利用。“未来他们的猪粪和沼液都会提供给我们处理,我们会加工成有机肥再用到他们的花果种植。”何树明说,福建省华洋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所种植的“平潭芦洋橙”已经用上了百佳生物生产的有机肥,品质如何,今年年底可见分晓。

何树明说,他把远红外线有机肥技术带到平潭来,希望以平潭为大本营,向全国农户推广环保的生态农业技术。“农户们可以先来试用我们的产品,用过之后懂得了有机肥的好,自然会来找我们买。”何树明认为,生态资源是宝贵的,对生态的保护就是在守护每一个人的宝贝。此外,百佳生物还和南平市光泽县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光泽县将引进百佳生物的废物处理技术,用以打造“无废城市”县域样本,这是何树明扎根平潭后首次与政府合作,推广“变废为宝”的有机肥加工技术。

台胞社区治理探新路

两岸的农业经验在平潭节节开花,两岸的基层治理经验也频频交流。日前,第五届海峡两岸村里长交流大会在岚举办,两岸村里长分享社区治理案例,深化两岸在基层治理、社区治理等方面的融合发展。海坛片区东门社区作为平潭两岸融合的示范点之一,早在2017年,就聘请了台湾社区营造师参与社区的基层治理,将文创艺术引入社区氛围营造。2018年,东门社区在背街小巷改造中,引入台湾生态工艺,改造了一条“会呼吸的路”。

这条会“呼吸”的路,南起海坛东路,向北延伸至龙景路,为居民出入社区的主通道。这条路引进台湾“JW生态透水铺面工法”,下雨时,雨水落在路面后,会迅速沿着地砖往下渗透,路面没有形成明显积水。下渗的雨水收集后,通过抽水泵抽出,用于周边区域的花草灌溉,环保又便利。不仅如此,在东门社区聘请台湾社区营造师后,还将废墙改造为台湾文化墙,并借鉴台湾志工经验打造社区志愿者队伍,共同参与社区建设。
东门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林岚丽说:“正是因为台湾营造师过来帮我们出谋献策,借鉴他们这些理念,我们东门才因此更加美丽。”如今,走在东门社区中心地段,移步皆是景。

3年来,台湾社区营造师发挥“台式倾听”的作用,不断传授着社区治理经验,社区的居民也住得越来越舒心。东门社区居民陈云玲说:现在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整体环境变漂亮很多,改造后的这条路干净整洁,我们来来往往也觉得很舒服。”

责任编辑:薛昕璐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