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真宝贝”绘就美丽平潭新图景
2021-02-09 08:17:38 来源: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林海艳 图片均为资料图“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平潭的‘真宝贝’。”“十三五”期间,平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持续有力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助推平潭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绘就“湖海共生、城林相依、林人相融”的生态岚岛新画卷。
截至目前,平潭森林覆盖率达38.7%,与“十二五”末相比增加3个百分点。不仅如此,平潭还先后获得“省级森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20年,平潭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省九市一区中排名第一、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比例全年达到100%……
精准发力 打好防治攻坚战
“今年回平潭过年,印象最深的是空气非常好,扬尘也少了。”近日,市民游建向身边的朋友夸起自己的家乡。
最新一张“蓝天”成绩单显示,2016年至2020年,平潭空气质量持续向好,达标天数比例从2016年的96.3%提高至2020年的98.9%,始终保持全省最优。空气质量的持续向好,不仅是实验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果,更是构建生态岚岛的一个缩影。
竹屿湖一景
“十三五”期间,平潭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唱响一个调、实行一盘棋。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污染天气应对;整治农村环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先后开展三十六脚湖水质综合预警控藻应急项目、东溪和西溪小流域综合整治;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金井湾污水处理厂、医疗废物规范暂存场所……
绿色是生态之基,是推进生态建设的强有力抓手。2019年,实验区启动实施《实验区绿岛花城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以造林绿化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平潭生态岛。
如今,在平潭市民身边,动人的绿色逐渐增加,平潭变得更加美丽宜居。在上楼村、青观顶村等村庄,村民房前屋后的闲置地块,被改造成小花园,成为邻里休息、纳凉、休闲的场所;在城区的主次干道,道路两边长春花、三角梅等装点成绿化景观带,扮靓城市颜值;公共休闲场所和公园以绿造景、树木成荫、层次分明……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实验区按照填平补齐、提质提升要求,综合治理长江澳等5大沙荒风口,使沿海基干林带得到加宽加厚加长,防灾减灾功能进一步增强。共营造沿海基干林近3万亩;目前沿海基干林带长度达253公里,占海岸线长度的77%。
“十三五”期间,平潭还坚持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委托编制《平潭综合实验区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5—2020)》、《海坛湾国家级海洋公园总体规划(2016—2025年)》等,建立海岸带(线)利用总量控制等制度,实现有序开发、集约用海、依法管海。
实验区资源生态局副局长刘顺贵表示,截至目前,各级财政投入7亿多元,对平潭重要岸线海岛进行生态修复和科学科研设施的观测。如今,平潭已建立7个海洋特别保护区,全区海洋生态红线共划定16个区,面积2033平方公里,近岸海域陆源污染治理有序推进。
“我们也建立了无人机巡查制度,加强海域采砂管理工作。每个月我们都会派出无人机对全岛以及岸线进行遥感监测,一旦发现非法采砂与经营行为,我们立即和执法、海警联动,严厉予以打击。”刘顺贵说。
全民参与 探索环保新机制
碧水、蓝天、青山、净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验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中保护海岛生态安全格局,坚持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严格把控“三高”企业的准入。
“我们始终抓好源头防控,优化产业布局。目前,平潭无火电、石化、纺织、水泥、钢铁等重污染企业,为实验区良好生态环境的营造打下基础。”实验区资源生态局大气环境处负责人魏文何说。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实验区以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管转型升级。为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验区资源生态局还建立了实验区生态云平台,汇聚生态环境大数据,实现实验区生态环境精准管控,有效发挥科技治污的作用。
在竹屿湖,依托水环境监控系统,得以实现对水环境的实时、原位、在线监测,为竹屿湾生态修复和监管提供信息决策支持。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在三十六脚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者将各类数据与二三维地理信息进行深度融合,为水源地生态环境治理、监管及防范提供决策支持,从2016年至今,三十六脚湖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一直维持在100%。
实验区还建设了两套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分别安装在平潭海峡大桥和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的入岛处,监测设备还可实现与省“云平台”的联网,进一步加强平潭机动车排气污染的监管力度,构建全天候机动车排气污染管控网络。
构筑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海岛,背后离不开平潭人民对生态环境的治理与坚守。“以前大家的环保意识不强,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大家都主动参与到环保中来。包括净滩、水源地保护等,公众的参与度都很高。”平潭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毛秀娟说。
如今,河长民间志愿者、环保志愿者等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保护平潭美好生态的队伍中,已经发展壮大成环境保护的新兴力量。他们以保护平潭生态为己任,主动承担起生态责任,联结政府与民间力量,积极参加龙王头净滩、植树造林、水源地保护等活动。
做足“生态+” 打造发展新格局
“生态好了,鸟儿也多了。”家住竹屿湖附近的小区居民林泽锟,每天都能透过自家窗户看到“湿地之美”。他告诉记者,不仅生态景观别致,这个湿地公园内还有很多运动设施、场地,方便他们运动休闲。竹屿湖公园的蝶变正是平潭探索“生态+”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实验区始终秉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石,率先从“生态+旅游”“生态+体育”等多角度出发,全力做好“生态+”大文章,推动生态体育产业、生态公园等一系列配套设施的落地。
位于如意湖附近的平潭金井智慧体育公园,创新将科技与生态融合,通过环境监测系统对公园内的风速、风向、PM2.5、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进行全天候现场监测,同时将监测数据传输至园区的健康互动大屏上,实时反馈天气情况。公园将配备多项智慧体育设施,包括智能步道、智能显示屏、客流监控系统等,实现“生态+体育”融合发展。
此外,南部生态廊道、北部生态廊道囊括了原生态的山、海、林等丰富的旅游景观,串联起沿线美景。借助良好的生态环境与地理优势,2020年,实验区在北部生态廊道、南部生态廊道先后举办了全民健步走大会活动、2020最美乡村越野跑平潭站、2020第三届海峡两岸平潭荧光夜跑活动等赛事。
不仅如此,具备“一半青山、一半海湾”特色的平潭北部生态廊道聚焦“原生态+现代化”,将长江澳、南岛语族及壳丘头遗址、石牌洋景区等丰富的滨海山地自然景观和沿途遗迹及人文资源“串珠成链”,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慕名打卡,让沿线的23个行政村走上了“振兴路”。
位于北部生态廊道一期起始点的苏平片区青峰村,如今正依托优势迎“廊”而上,生态旅游呈现出良好的发展的势头。“在青峰村的保护规划中,我们在保持原生态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海上旅游、海上养殖、海上运输以及特色民宿,使青峰村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苏平片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孙树群说。
责任编辑:刘春兰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