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盐碱滩地 今朝滨海新城 平潭向海要地创造围垦奇迹

2021-06-28 09:40:10 来源: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林小玉

平潭网6月28日讯 老一辈平潭人眼中,对平潭的记忆是“地好小,风好大,营生环境差”,这也使得很多平潭人不得不远离家乡,外出闯荡。新中国成立后,平潭人民政府大力组织实施围滩、造地、筑堤护耕等工程,改善自然环境,促进海岛经济发展。

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围垦面积达万亩以上的工程有3处、千亩以上的工程有4处、小型工程64处,对平潭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平潭发展历史上,竹屿口围垦工程、火烧港围垦工程及幸福洋围垦工程意义重大,也充分彰显平潭人民敢于拼搏、力争上游的进取精神。”《平潭县志》主编吴金泰说。

如今,转瞬60年过去了。乘着平潭大开放大开发的东风,过去的垦区被科学规划,面貌焕然一新,越来越多的平潭人和“新平潭人”在这片干事创业的热土上安居乐业。

火烧港

滩涂地上崛起支柱产业

驾车通过平潭海峡大桥后,迎面而来便是入岛第一站——金井新城,这里是群英荟萃的实验区政务商务中心。很多人不知道的是,1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晒盐场,由火烧港围垦而来。

b-3092-20210628-m-004-004-300.bmp

金井湾旧景 伊海 摄

说起火烧港,老一辈的平潭人都不陌生。火烧港位于平潭西南海湾,湾内面积约750公顷,港内滩涂多为淤泥土质,最深达23米。港湾三面丘陵环抱,这里低洼地带和海滩地常遭潮水和山洪淹没。

1970年6月17日,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在火烧港围海筑堤,筹建盐场。火烧港围垦工程包括海堤填筑、闸门建造、滩内建设,于1970年12月动工。1973年6月,海堤竣工,港内的6座小岛屿连成一片,转入盐场建设。在3座排水、1座溢洪、1个排洪站、1座纳潮闸建成之后,安装启闭机、轴流泵,逐步实施滩内开发。为了纪念这项工程的完成,人们便将火烧港围垦工程称为“6·17工程”。

1975年,工程全部完成,正式投产。前后投入280万工日,使用700辆人力板车、18艘自动抛石船、2艘机动船和30艘渔船,在军民协力攻坚克难下,终于完成了预定目标任务。“工程启动的时候,很多年轻人都从平潭各地涌到北厝镇干活,当年我18岁就参与施工,从海域内线开始,自鹅头尾经本莲屿、礁仔头、小吉钓再到猫屿,总长1400多米。”年近七旬的金井镇北厝村民肖秋炎回忆道,当时没有机械设备,大家就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用板车把炸下的土石一车车运到海边,再靠人工将其抛入海中。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几百人每天两班倒,用了近两年时间才完成大堤合龙。

“火烧港盐场面积5.56平方公里,有效生产面积3.97平方公里,年产原盐3万吨。”吴金泰告诉记者,平潭盐场全面投产后,干部职工不畏艰难,不断提升盐品的质量和产量,平潭盐场也发展成省内四大单列盐场之一、省盐业机械化试点单位及原盐出口基地、食用盐定点企业,并跻身福建省首批“省级先进企业”行列。“当年的盐场是平潭的经济支柱和重点产业之一,拥有干部职工1000多名,解决了很多人的生计问题。”肖秋炎说。

news-ptsb-3-m-004-004-300.bmp

旧时位于平潭西南海湾的火烧港

进入新时代,火烧港结束了作为盐场的使命,一跃成为平潭开放开发的桥头堡。

实验区的成立,吹响了平潭开放开发的号角。2011年,这片土地再次呈现了1971年填海造陆的场景,穿梭的吹沙船、轰鸣的机械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皮带船、起重船等各种运输设备几乎24小时不停歇地作业。至此,火烧港迎来了它的新名字——“金井湾”。

news-pts628-m-004-004-300.bmp

台创园如今已成为两岸青年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

如今,这里新修建的道路四通八达,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项目配套完成,从一片滩涂发展成一地繁华,成为开放开发的核心区域和实验区行政办公所在地。

竹屿口

攻坚克难换来蜕变新生

沿着宽阔的金井大道辅道继续前行,经渔平互通驶向中山大道辅道,便到了竹屿湖区域。

这里原是潭城港,竹屿口为出口处。因潭城港口小腹大,时常潮涨一片汪洋,潮落滩涂一片。上世纪50年代,为开发利用潭城港,发展水产养殖与农业生产,平潭将竹屿口围垦工程提上日程。1958年,福建省商业厅批准实施竹屿口围垦项目,次年12月25日,工程破土动工。“当时围垦的面积很大,整个工程耗时三年才完成。”吴金泰说,除了发展水产,农林牧畜也都发展起来了,甚至有了移民村。

时值三年困难时期,平潭倾全县之力,调集大批人员、船只、物资,投入竹屿口建堤工程。在当年缺乏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工程完全依靠简单的工具,实行“大兵团作战”。据介绍,竹屿口围垦工程共征集固定工4000余名,动员机关干部职工参与,共计挖填土石超192万立方米。

经三年艰苦奋战,1962年10月12日,竹屿口围垦工程竣工,是当时全国最深的围海港道工程,创造了平潭围海史的奇迹。“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真的非常不容易,围垦工程难度极大,特别是海堤工程。那时候,参加大堤堵口合龙会战的人数多达1.2万人,大家靠木帆船、人力车、箩筐、扁担等最简单、最常见的工具,克服了狂潮,完成堵口任务。”吴金泰说。

据《平潭县志》记载,竹屿口围垦后,潭城港废弃,形成滩地1923公顷,开垦耕地约1475公顷,保护周围耕地超300公顷。原有的韩厝、霞屿、一埠、二埠、三埠等地的盐场,均变成农林殖区。1966年7月,平潭成立平潭县竹屿海滩地开发指挥部,组织全县民工全面开发海滩地;1967年至1972年,共动员潭东、苏澳、北厝等9个公社、230户1317人,分区建点,形成移民新村,开发耕地1428亩,建防护林带275条,总长61公里。

“现在的洋潮屿村、霞屿村都是在那时形成的,村子也是以过去竹屿湖内的小岛来命名。”吴金泰说,这不仅是给当年工程参与者的赞歌,也激励着新平潭建设者持续攻坚克难,建设美丽家园。

news-ptsb-3092-0628-m-004-004-300.bmp

竹屿湖美景

时光流转,如今的竹屿口垦区也有了新的发展定位,已经大不一样了。

实验区成立后,竹屿湖的保护工作得到高度重视。2011年,竹屿湖景观整治项目正式启动,通过河泥清淤、陆域回填、环湖围堰、园林绿化,打造成一个环境优美的生态公园。如今,走在环湖木栈道上,一边是清澈见底的湖水,一边是精致的雕塑园,这里独有的湿地之美,还吸引了白鹭安家,现在的竹屿湖犹如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

更大的变化还在未来。2020年7月31日,华侨城平潭“欢乐南岛”项目正式签约落地。项目选址在竹屿湖附近区域,以“平潭蓝·欢乐南岛”为主题定位,围绕“风、石、水、火”四大系列进行产品布局,集滨海旅游、科技创意、生态康养、都市娱乐、文化演艺等功能于一体,并注重植入台湾元素,建成后将极大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质、聚焦旅游人气,助力开拓两岸旅游共同市场。

幸福洋

防风固沙打造绿色屏障

循着中山大道转向麒麟大道,沿途就是一片“林海”——幸福洋。

幸福洋吹沙地位于岚岛西部,原为芦洋埔西南部滨海沙荒和浅海滩涂,属于未充分开发的处女地。

吴金泰告诉记者,为了开发利用这片浅海滩涂发展渔农业,1975年,平潭组织人员对幸福洋围垦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1978年3月成立幸福洋围垦工程指挥部,1979年3月正式动工,1981年12月竣工,历时34个月。

“与竹屿口围垦工程、火烧港围垦工程比起来,幸福洋围垦工程难度相对低一些,依旧采取大会战方式进行,动员了大量民工,经过两年7个月的努力,工程告竣,筑成4条堤,总长6086米,填筑土石134万立方米,投入210万工日。”吴金泰说。

news-ptsb-3092-20214-300.bmp

郁郁葱葱的幸福洋

据介绍,幸福洋围垦工程总计围海总面积700公顷,分别辟为农林区和水产养殖区。其中位于东段的农林区,计133.3公顷,辟为农田,由移民户及综合场工人开垦;中部133.3公顷滩地被辟为林地,营造防护林带,后建成果林场1个;西段浅水滩辟为养殖区,总面积324公顷,先后兴建57口养殖池,放养文蛤和对虾,并成为出口创汇基地。

“现在看这片防护林很壮观,一片绿意盎然,很难想象这里以前是浅海滩涂围垦地。”提到曾经的幸福洋,吴金泰感慨万分。

实验区成立后,为解决全区土地资源有限、项目建设用地缺乏问题,实验区党工委、管委会决定对幸福洋围垦区进行吹沙造地,以扩大陆域面积,同时解决附近村庄生活生产问题。

“平潭的风基本上是以东北季风为主,当时幸福洋围垦工程结束后,那里还是一片沙地,对下风口特别是马腿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影响非常大。为了巩固围垦造地成果,实验区要求我们林业部门采用防风固沙手段,保护好生态环境。”实验区自然资源服务中心工程师陈刚说。

2012年,林业部门技术人员对吹沙地进行规划设计,选用耐盐碱、抗病虫害,且适宜平潭吹沙地生长的“闽平二号”木麻黄水培苗新品种,采取“包种包活、按株结算”办法,保障幸福洋吹沙地造林取得成效。据统计,2012年至2015年,平潭共在幸福洋一、二期吹沙地上营造防风固沙林1.75万亩,种植“闽平二号”木麻黄水培容器苗350万多株。

“由于采取挖沟排碱、选用良种壮苗、严格质量管理等措施,目前幸福洋吹沙地新造幼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普遍长势良好,起到了较好的防风固沙效果。”陈刚说。

幸福洋吹沙地总面积达2.7万亩,与芦洋南江林场、长江澳的防护林连成一体,总面积达5万亩以上,形成一片林海。如今,这里已成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面积最大、成林最快、森林景观最佳、生态效果最好、生态效益最为显著的示范区。

更加美好的还在未来。今年6月18日,平潭综合实验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平潭综合实验区幸福洋片区滨水蓝绿空间规划》的公示。根据规划,幸福洋片区将打造低影响、高质量的蓝绿空间,营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平潭先行示范区,形成环境优美、独具特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韧性片区,蓝绿魅力名城”。

责任编辑:刘春兰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