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世遗盛会 平潭非遗火热出圈
2021-07-16 08:45:37 来源: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陈澜清 图片均为资料图平潭网7月16日讯 平潭拥有深厚的“海洋文化”“海防文化”“渔耕文化”和两岸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藤牌操、词明戏、贝雕、岚台传统灯笼、平潭海柳雕、米糊药……好看、好用、好玩,丰富多彩的平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了岚岛最美的记忆,是平潭儿女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近年来,平潭全力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推动非遗项目创新发展,留住平潭城市文化的根脉,努力交出一份令老百姓满意的答卷。
岚岛非遗如数家珍
保护传承齐头进
“非遗名录上新了”“省级非遗传承人又增加了新成员”,今年2月,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征集活动启动,通过向社会征集线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平潭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今年6月,实验区旅游与文化体育局(以下简称实验区文体局)启动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促进非遗保护和传承。
首趟旅游高铁专列入岚 ,全国各地游客在启动仪式现场一睹藤牌操风采
服务民生、惠及百姓,是新名录鲜明的指向。目前,全区共有1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省级非遗项目2项,分别是藤牌操和福建贝雕(平潭),市级非遗项目1项(词明戏),累计认定36名传承人,现有34名区级非遗传承人,其中,省级非遗传承人3名,传承保护单位11家。
藤牌操是彰显平潭传统文化的瑰宝。回顾过去,藤牌操曾一度面临失传,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努力下,分别于2009年、2012年、2015年走入中央电视台。2017年,更是获评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认定省级传承人陈文英和张纬荣,可载入平潭藤牌操的发展历史。
参观者被精美的贝雕工艺品深深地吸引
平潭贝雕是平潭特色的民间工艺。在一位位平潭贝雕工匠手中,千奇百状的贝壳变化成花鸟、山水、人物等浮雕,栩栩如生。自上世纪50年代起,平潭贝雕经历了市场萌芽、兴盛、繁荣,后来日渐衰落的历史演变。幸运的是,踏入21世纪,这项传统工艺在许多有志之士的保护下,逐渐复苏,迎来了发展良机。2017年,贝雕成为区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2018年,被省文化厅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生产性保护传承重点单位;2019年,被认定为省非遗项目;2020年,平潭增补蒋心忠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认定蒋心忠为省级传承人……
此外,还有发轫于明末清初,平潭最古老的戏曲剧种——平潭词明戏;可追溯至清朝的平潭特色民间手工艺——平潭海柳雕;继承中医骨伤科疗法的平潭释德悟传统中药外敷疗法;有三百多年历史,深受平潭百姓认可的药食两用的保健食品——平潭米糊药;纯手工制造、走出平潭,远销海外的岚台传统灯笼等一批非遗项目。
在保持非遗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平潭进一步加强非遗宣传,推动非遗资源和保护成果的共享利用,提高全社会自觉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让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建设基地培育新人
用心注入新血液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世代相传、活态传承的特点,传承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近年来,打造各具特色的艺术体验馆和传承教学基地已成为平潭推动非遗走入大众视野的新尝试,这些展馆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成为十分重要的非遗收藏、展示、研究、传习载体。
不久前,词明戏进校园暨词明戏传承教学基地揭牌仪式在城东小学举行。苍霞垄词明戏传习中心的工作人员邀请学生进行互动体验教学,高亢清亮的唱腔、细腻婉转的曲调、有趣的木偶表演,精彩的表演激发了不少学生学习非遗的兴趣。目前,城东小学也将计划开始增设词明戏社团项目,非遗新人正在茁壮成长。
“实验区旅游与文化体育局将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实验区文化馆负责人表示,通过乡土课程、社团兴趣班、展示展演等方式,提高青少年对平潭传统文化的感知和兴趣,鼓励和支持民间戏曲艺术在新时代语境下继续发扬光大。
今年年初,平潭海峡民间艺术馆落地开馆,这家艺术馆由福建映像海坛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办,是一家集展览、营销、体验与观光工坊为一体的多功能文旅基地。它的落成标志着平潭贝雕由单一化的生产提升为旅游文创产业。
正如平潭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詹立新所说,要把这里打造成一个“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承平台。
把非遗的元素融入时代审美,让非遗走向市场,也是当下平潭非遗人努力的方向。在非遗魅力的感染下,热爱非遗的各界人士纷纷加入非遗传承保护中,通过创新融合,打造文艺精品,引发更多人的情感共鸣。
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平潭一首用词明戏演绎的作品得到不少业内人士好评,引发关注。“用词明戏演绎抗疫期间的动人故事,歌颂抗疫精神,同时也进一步宣传平潭词明戏。”创作者、城关小学教师林爱淋表示,非遗作品融入新的时代内涵,让更多人看到了非遗的魅力。
传承非遗文化,创新非遗发展,这些民间手艺和文化艺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活”在当下集聚人气
引领旅游新风尚
“非遗+”多样化融合也日渐成为平潭探索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路径。“非遗+旅游”,让非遗项目活了起来,也让景区旺了起来。文旅融合让平潭景区和金井新城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精神,这样的体验带给游客和市民的不仅仅是感官的愉悦,更是精神上的滋养。
在2020年暑期,平潭词明戏在坛南湾田美澳沙滩鸣锣开唱,独特的表演形式吸引了不少游客的关注。这是平潭在“非遗+景区”业态上的一大创新,通过将非遗搬上舞台,让更多游客感受平潭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弘扬平潭非遗文化提供良好平台。
今年春节期间,在实验区旅游文体局推动下,金井片区轮番上演了一场场精彩的平潭词明戏演出活动,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更加浓厚的节日氛围。
游客被词明戏木偶所吸引
今年4月,由浙江上铁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开行的浙铁东方号旅游专列,满载着游客从杭州站开出。专列一路向南,开启了为期11天的“寻味闽粤”美食文化之旅,而平潭正是第一站。在当天的启动仪式上,精彩的藤牌操现场表演令全国游客大饱眼福……
除了“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非遗购物节”“我们的节日”等活动也在岚岛广泛开展,非遗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曾热衷过“洋节”的年轻人领略到传统节日的魅力,词明戏、闽剧等传统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让学戏、懂戏、爱戏的人越来越多。开设贝雕课程、表演藤牌操节目、岚台传统灯笼制作、讲学中医养生,渐成时尚……越来越多非遗项目融入平潭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中,为新时代提供新能量。
当平潭非遗牵线互联网又会发生什么效应呢?
今年端午期间,平潭“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吸引大批游客到场体验参观。除了传统的非遗演艺、非遗手工DIY制作,现场不少新媒体达人通过抖音开展“岚潮”非遗带货直播,让千万网民在线“看非遗”,为广大网友、市民奉献了一场丰富多彩、的非遗饕餮盛宴,让平潭非遗火热“出圈”。
非遗传承文化永续
扬帆启航再出发
非遗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每一年的海峡两岸旅博会、文博会上,平潭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技艺之美、匠心之美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平潭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高地正在逐步向前推进。
今年的平潭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抓紧抢救、振兴词明戏、藤牌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进国家和省级非遗申报工作。发挥两岸国学中心作用,携手两岸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办好首届实验区运动会。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培育雅俗共赏的文艺精品和市民文化,厚植城市文化底蕴。”
精美的贝雕作品
在采访时,实验区旅游文体局文化文物处工作人员林倩向记者展示了一份今年新鲜出炉的《平潭综合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是实验区旅游文体局为摸排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筹建非遗专家库,专门量身定制的。
《方案》围绕文化补短、提质发展、文旅融合三个层面,以非遗资源调查“摸家底”行动、非遗保护提升“垒基础”行动、非遗结对共建“上台阶”行动、非遗整体性保护“织网络”行动、非遗创新融合发展“满堂彩”行动等五大行动为抓手,进一步健全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着力突出“海防文化”“海洋文化”“渔耕文化”等本土和两岸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与培育,推动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试点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在濒危项目保护方面,进一步夯实细化《词明戏三年行动计划》,形成年度工作方案,全力扶持词明戏开展抢救性保护和申报省级非遗相关工作。
目前第六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正紧张有序地开展中,将着重突出“海防文化”“海洋文化”“渔耕文化”等本土和两岸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与培育,进一步完善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
实验区旅游文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非遗法》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切实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为助力平潭国际旅游岛开发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撑。
责任编辑:刘春兰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