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商回归 平潭浪涌丨正力海工董事长陈瑞喜:向海而生 乘“风”而来
2021-07-18 08:58:14 来源: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2014年4月5日,正力海工参与打捞工作化学品船“云翔58”轮,陈瑞喜担任现场总指挥,指导打捞工作(采访对象供图)
平潭网7月18日讯(融媒体记者 林舒玲)“作为岚商,不论在哪里,我始终心系平潭的发展。”6月22日上午,全省民营企业发展大会在福建会堂召开,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力海工”)荣获“福建省优秀民营企业”,正力海工董事长陈瑞喜说出了如上感言。
在陈瑞喜多年的苦心经营下,正力海工由一家家庭式小作坊发展为专业海洋施工企业,事业版图不断扩张的他,却总将最大的“偏爱”留给家乡平潭。2019年4月,陈瑞喜响应实验区“岚商回归”号召,主动将企业总部迁回平潭。回岚发展的两年多时间里,陈瑞喜积极支持实验区发展,成为实验区回归岚商中的中坚力量。
小岛走出的领军民企
正力海工始于1977年平潭东庠岛的一个家庭小作坊,1996年9月公司正式成立后,陈瑞喜进入正力海工工作,成为公司的第一批员工,从基层船员、技术员、技术经理、现场施工总指挥、公司副总经理,一直到2003年担任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
2020年,陈瑞喜成立正力集团并担任总裁,下辖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广东顺一海上风电有限公司、中船黄埔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正力鑫海绿色环保科技公司、正力(福建)海洋服务有限公司等五家子公司。
如何从一家需要解决温饱问题的家族小作坊,成长为一个专业的海洋工程施工企业?靠的是陈瑞喜善于奉献的情怀、独到的眼光和大胆创新的魄力。
十几年间,陈瑞喜通过技术和装备的升级,不断积累施工经验,带领企业稳步发展壮大。2014年,正力海工就多次与港珠澳大桥参建单位合作,参与大桥建设。此后,他又带着“正力2200”回到了平潭,助力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的施工建设,先后完成了该桥各种大型吊件的吊装工作。“参与平潭公铁大桥的建设,既是一份肯定,也是一份使命,我们岚商企业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回馈家乡,我非常骄傲!”陈瑞喜说。
将更优的项目引进家乡
“我是平潭人,也是平潭走出去的企业家,企业发展壮大后理应回报家乡。”在外多年打拼事业,陈瑞喜对家乡平潭的依恋之情始终如一。
2017年,正力海工尝试混合制企业改革,与中船集团合资成立了混合所有制企业——中船黄埔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埔正力”),陈瑞喜明确表示,要将黄埔正力总部设立在平潭,因为他要将更好的资源、更优的项目引进平潭,为家乡的发展出力。
将黄埔正力总部设立在平潭后,陈瑞喜随即又加大了新能源建设的力度,努力把黄埔正力打造成混合制企业在新能源建设中的样板。“我们当时对接过中船集团的非船项目,邮轮项目等等,只要适合在平潭发展的项目,争取都引进到平潭来。”陈瑞喜说。
2019年4月,对家乡有着深厚感情的陈瑞喜更是放弃在广州、深圳等地设立公司总部的计划,主动将正力海工企业总部迁回平潭。仅回归一个月,2019年5月,正力海工就获得了“平潭综合实验区重点产业企业”荣誉称号,成为实验区首批重点产业企业。
回归平潭之后,陈瑞喜大步向前,带着企业积极创新,为家乡的发展不遗余力,两年多来,他的企业又先后被认定为平潭总部经济企业、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军民融合企业等。
让科技创新助力平潭发展
近期,“正力海洋智能装备科技创新中心”顺利通过了在平潭的用地报批,将打造集装备研发、装配、试验、保障、培训、交流六大功能为一体重点项目。“这是我们在平潭的科技创新探索!目前,我们正联合国内知名院校、科研院所以及行业领先的产业化公司开展优势合作,让科技创新的资源为平潭产业发展助力。”陈瑞喜说。
科技创新是陈瑞喜携企业回岚后的一大发展方向,也是陈瑞喜心中平潭产业发展的出路之一,早在几年前,陈瑞喜就收获过科技创新的硕果。2018年6月,由陈瑞喜带头自主研发的顺一1600吨深潜坐底多功能风电工程船H3083在广州南沙开启首航,该工程船多项作业能位居国内第一,7项技术指标上实现突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它的诞生,是我国海上风电工程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实验区海上风电项目开发迈出重要步伐,极大提高实验区乃至全国海上风电及其他海上工程的施工能力。
与此同时,陈瑞喜也在致力于绿色海洋产业的建设。“我们希望通过目前在平潭的科技创新,带动企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打造海上绿色能源的公众服务企业。”陈瑞喜说,除了科创中心,未来我们将规划建设“两基地一中心”,即风电科技运维基地、岚台海上应急救援基地、正力海洋智能装备融合发展科技创新中心。围绕海上风电运行维护、海洋应急救援保障、水下工程质量检测等领域开展装备研发和科技创新,让科技创新的资源为平潭产业发展再闯新路。
责任编辑:林丹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