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要经济,平潭如鱼得“水”
2021-09-06 08:42:47 来源:东南网原标题:向海要经济,平潭如鱼得“水”
游客在北港村挖海螺,体验赶海的乐趣。江信恒 摄
东南网9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哲昊 林霞 王凤山)又是一年开渔季,沉寂了三个多月的平潭东澳中心渔港码头再次热闹起来:满载渔获的渔船归港,顾客穿梭于熙熙攘攘的码头,寻找第一口“鲜”。
近年来,平潭发挥“靠海吃海”的生态资源优势,在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促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和海洋环境持续优化的基础上,实施水产品牌战略,引进新型营销业态,促进生态向好、产品优质、富民增收,打造特色渔业金字招牌。
转型破局,小鱼变“大渔”
“靠海吃海”是历史上平潭赶海人的真实写照。传统捕捞行业一度是平潭的支柱产业,顶峰时仅平潭流水镇(现为君山镇部分村落)每年捕捞量就达上万吨。此外,海带、紫菜、鲍鱼、贝壳类等海水养殖产品,亦闻名岛内外。
新世纪以来,面对日益枯竭的海洋环境,农业部向沿海各省印发《关于2003—2010年海洋捕捞渔船控制制度实施意见》,开始逐步对沿海渔民实施转产转业政策。
转型,成为摆在平潭赶海人面前的一道新考题。
“三分之一守着传统渔业;三分之一转产转业到海洋运输业;三分之一直接到城市打工。”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农村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世纪伊始,在平潭赶海人面前,机遇与挑战并存。
实验区成立后,平潭坚定不移以打造“一岛两窗三区”和建设共同家园为目标,持续提升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软环境,“大交通”实现一日千里。实验区“向海要经济”,渔民的转产转业进程进一步提速。
得益于此,规模化发展的水产养殖业风生水起。
以鲍鱼业为例,实验区主要采取近海网箱养殖方式,在小庠岛、大沙岛、姜山岛等多个近海海域养殖黄金鲍、吸盘鲍、绿杂、皱纹鲍等品种的鲍鱼,鲍鱼养殖面积及产量逐年递增,鲍鱼育苗场从零发展至40多个,已形成育苗、养殖、加工、流通等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达30亿元。
扬帆出海,拓宽产业版图
锚定现代渔业,平潭绘就深海蓝图:合理规划渔业发展,着力培育水产品品牌,加速推动渔业“走出去”,实现由浅蓝向深蓝转变。
2018年底,平潭启动“岚商回归”工程,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远洋渔业十条措施》,推动构建远洋捕捞、境外养殖、冷链物流、精深加工、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
很快,福建省恒利渔业有限公司落地,填补实验区远洋渔业产业空白。这是一家以远洋捕捞、海洋产品研发为主,集产、运、供、销以及加工为一体的集团公司。公司负责人直言,平潭区位、口岸、物流等方面优势卓越,新政出台令公司感受到实验区对远洋渔业的支持,远洋渔业回归正当其时。
去年,该公司还与巴基斯坦卡拉奇省渔业协会签订渔业合作协议,获得渔船近海经营许可,并陆续派遣渔船前往卡拉奇港口开展远洋渔业项目,助力实验区远洋渔业与国际市场接轨。
立足于对台区位优势,平潭还全方位开展两岸渔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实验区制定出台《关于鼓励进口台湾农渔产品的若干措施(试行)》《加快推进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渔)产业园建设的十五条措施(试行)》,打造平潭台湾农渔产品交易市场,推出两岸农渔产品线上交易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平潭对台农渔产品进口总货值约5.83亿元,同比增长98.3%。
正在建设中的平潭国际海洋产业物流园将加大平潭与台湾乃至国际市场的农渔业交流合作。
项目建成后,冷库库容可达5万吨,年存储达50万吨,年急冻和精深加工达3.4万吨,制冰能力每日100吨。“我们致力于打造冷链物流、生产加工、展示交易为一体的产业链,重点引入台湾农渔产品,还将引进台湾先进的渔业配套设施和生产工艺,打造国际性的进出口加工贸易平台,进一步拓宽实验区渔业发展版图。”项目负责人林挺说。
多产融合,资源加速“变现”
平潭苏平片区白沙村附近沙滩,海浪不时拍打礁石,几名游客猫着腰“寻宝”,不时挖出苦螺、螃蟹等。
白沙村位于平潭北端,这里岛礁错列、海岸线曲折,盛产淡菜、螃蟹、海鳗等水产。近年来,休闲旅游之风刮进白沙村,该村将丰富的渔业资源与渔村民居文化元素相融合,积极发展民宿、赶海等特色产业。
当地“渔二代”林海兵是首批“吃螃蟹”的人。2019年,林海兵瞄准家乡旅游业发展契机,将祖宅改造成精品民宿并取名“大鱼日出”。他还和渔民合作,主打包船赶海项目,为游客带来别样的海岛旅游体验。
“对于游客而言,乘游船出海吹风,亲自体验垂钓、捕捞乐趣,还能亲手烹饪一桌渔家宴,这是很新奇的玩法。”林海兵告诉记者。
在平潭,像这样的消费场景正迅速走红。
立足于丰富的渔业资源,平潭大力推动休闲渔业发展,围绕“美食+观光+文创”的思路,做大做强“旅游+渔业”这块大蛋糕,促进产业融合,从“传统渔乡”向“旅游目的地”加速蜕变。
实验区农业农村局渔业处主任科员高瞻说,目前平潭正持续推进15个新建、提升改造渔港项目,以渔港建设促渔区整体经济发展。
依托东澳中心渔港、牛山渔场等特色渔业资源,位于海坛片区东澳村的观音澳步行街成为“网红打卡地”。这是一条商业步行街,占地近2.6万平方米,配套建设餐饮区、零售区、观景休闲区等,致力于打造捕捞批发加工一体化的海鲜市场,逐步形成“吃、购、娱、游”产业链条。
让传统渔业焕发新生,离不开打造有影响力、号召力的明星产品。有鉴于此,平潭深入挖掘全区渔业资源特色,推动水产品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鼓励水产企业创建观光工厂,并成功申报“平潭坛紫菜”“平潭鲍鱼”农产品地理标志,进一步拓宽“岚字号”品牌市场。
责任编辑:刘春兰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