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平潭综合实验区党的工作会议丨执生态之笔 绘最美底色
2021-09-23 09:10:41 来源: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开栏的话:在全面开启“十四五”发展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平潭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将于近期召开。五年来,围绕“一岛两窗三区”战略定位,平潭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狠抓产业集聚、强化项目推进、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推进平潭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即日起,平潭网推出“聚焦平潭党代会”专栏,回顾平潭五年来的耕耘与收获,回顾这五年来的发展轨迹,展望未来美好前景,进一步鼓舞士气,凝聚人心,迎接平潭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平潭网9月23日讯(融媒体记者 林海艳)秋季的傍晚,驱车行驶在蜿蜒向前的北部生态廊道,放眼可见原生态的石头厝依山傍海,风车缓缓转动叶片静静伫立。另一边,海浪轻拍着细软沙滩,在夕阳的照耀下闪着金色的光芒。在平潭,无论是沿着北部还是南部的生态廊道,都能看到这些令人心醉的美丽景象。近几年,平潭始终秉承着“原生态+现代化”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守护“真宝贝”。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后劲足
五年来,平潭空气质量稳步提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稳居全省第一,“平潭蓝”成为常态;水环境质量有效改善,三十六脚湖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在三类水质标准及以上,小流域水质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净土力度持续加大,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提升至99%;海洋生态保护持续加强,近岸海域环境稳中向好,海水水质全面达到或优于二类水质标准要求;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持续提升……
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体现了平潭坚持绿色发展,守护“真宝贝”的坚定决心。
据实验区资源生态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平潭县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薛学炳介绍,平潭森林资源总量从2018年的35.86%提升到2020年的38.85%,增幅居全省各设区市之首,平潭更是在2019年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莲花山公园、天大山公园、鸣凤山公园、如意湖公园等公园相继建成开放,口袋公园在居民家门口增添绿意,在城区绿化日新月异的同时,交通路网及景区的绿化水平也显著提高,无论是行驶在路上还是停留在景区,处处都是花草掩映、绿树成荫,平潭也从绿起来到美起来。
治污发力 城市环境更宜居
抬头看得见蓝天白云、低头看得见绿水碧波,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重要期盼,也是城市宜居环境的重要标准。
五年前的平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垃圾直接填埋,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海……
自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实验区上下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得到补齐,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
如今,行走在北港村,郁郁葱葱的绿植和草坪下深埋着污水处理设备,结束了北港村污水直排入海的历史。这得益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像这样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在平潭还有很多。
“近年来,实验区资源生态局牵头推动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二期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全区110个村的农村污水得到有效整治,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截流,消除海边污水口冒污水的现象。”实验区资源生态局土壤处负责人陈平说。
水质改善 “麒麟活脉”更畅通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之一。五年前,平潭东溪、西溪两条小流域还是让人避而远之的臭水沟,如今,成了平潭市民漫步、垂钓的好去处,这要归功于近几年来开展的东溪、西溪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五年来,平潭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人民群众对水生态环境的获得感逐步提升。
实验区资源生态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黄吉甫见证了小流域水质的变化。他介绍,针对东溪、西溪、南松溪三条小流域水质劣五类的情况,实验区实施“截、清、引”等一系列措施。即开展岸上截污,采用物理清淤和生物清淤的方式清除河里的淤泥,同时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在东溪和南松溪分别配套建设一个人工湿地,将提升的尾水作为生态补水引入小流域,通过治理,三条小流域已经从常年的劣五类水质变成现在的四类水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治水永远在路上,平潭水环境得到大改善后,还需要加强环境监管,全力保障整治效果。“目前,我们以河长制为抓手,强化小流域常态化的巡查管护,同时对部分流域采取专业化的管护治理,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效。”黄吉甫说。
责任编辑:林斯峥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