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两岸国学论坛主论坛分组研讨及分论坛举行

2021-12-11 09:55:04 来源:平潭网

第四届两岸国学论坛朗诵表演《文明致远,大道康庄》

平潭网12月11日讯(融媒体记者 林彬彬 孙梦玲/文 见习记者 钱伊芳 林静 江信恒 陈仕凯 实习记者 林宏伟/摄)“中华文明的开端是什么时候?”“传统优秀文化为何能够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10日,第四届两岸国学论坛主论坛分组研讨及分论坛举行,两岸国学名家围绕“儒释道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西哲学汇通:疫情时代的中西哲学智慧碰撞”“家谱:中华民族的根脉与记忆”等主题展开交流探讨,茹古涵今、谈经论道,进一步思考中国道路的根源,共同探索两岸文明精粹。

世界颜氏宗亲联谊总会会长颜秉刚表示,感谢两岸国学提供了这个交流平台,使他进一步学习到了有关家谱的新知识。

以文化为纽带温暖人心,论坛吸引了不少在岚台胞收听收看,“平潭很注重两岸的交流,包括文化的交流,参加活动也激起了我对国学的兴趣。”台胞萧修祺说,以后有两岸的活动他都会参与。

《孟子世家谱》续修委员会主任、主编孟淑勤

家谱是尊道明德的底色

“家谱承载着中国人尊祖敬宗、和亲睦族的文化共识,也能够体现中国人修身传家的精神向往。”通过10年对《孟子世家谱》的修谱,孟淑勤对家谱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她认为家谱作为中华民族的根脉与记忆,彰显了中国人尊道明德、崇礼守仁的生命底色。

孟淑勤表示,续修《孟子世家谱》,除了具有一般修谱的积极作用外,还有更深广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孟子是中国儒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的思想与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新修《孟子世家谱》不仅能够提升国人自豪感,还能宣扬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国人努力学习国学。”

曾子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曾令霞

家谱是根脉的连接

“家谱既是血缘的延续,更是根脉的连接。不管你是何氏何姓,不管你的家族大小,都要以炎黄传承为依归,我们要以中华民族是我们的共同家园而荣耀。”曾令霞认为,两岸只有抱着欣赏的态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中华文化才会真正地在传承与发展中实现守正创新。

活动现场,曾令霞向大家解释了远祖世系、阖族总系、大宗世系和各支房世系的含义,并以曾氏修纂族谱的历史为切入点,阐述自己对家谱文化的理解。在她看来,曾氏自建谱以来代代相传,很好的延续了家族文化。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杜保瑞(台)

将中西哲学融会贯通

杜保瑞从中西方哲学的不同之处来探究中国哲学的核心智慧。他认为中国的智慧核心在于人生观、人生智慧、生命的意义,甚至是宇宙的真相。杜保瑞说:中国哲学谈个人的修养,西方哲学谈科学的理性。身处疫情时代,可以将中西哲学相互贯通,中国哲学可以学习西方哲学的严谨,把充满人生智慧的哲学理论形态严谨化。”

此外,他认为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个人通常不知道如何做出选择。“所以我们就要学习这套理论,把中国的各家各派了解清楚,这样一来在生活中无论是什么角色、什么位置,面对什么情境都能够做出选择。”杜保瑞说。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

孝悌之道关系家国情怀

韩星把孝悌之道和家国情怀联系起来,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家庭中以孝悌之道为本。人们受到孝悌的影响,到社会上就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得人们更容易融入这个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韩星说。

此外,他认为有小家和谐共处,才有大国的家国情怀,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它的一种精神信仰,一种精神家园,维系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和谐发展,维系了中华民族漫长历史连绵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在韩星看来,深厚的中华文明传统可以使得我们国家获得更好的发展,可以说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

“共生”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陈霞看来,汉代经典《太平经》提出的“人与万物共生”的思想,与今天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个持续性的关系。“保护生态通常与保护生态的文化联系在一起,道教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当中,‘道’的开放性一直是新思想来源和通权达变的途径,今天它也将发挥同样的作用。”她说。

道教有尊重生命、爱护环境的思想。陈霞表示,道教在中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太平经》“共生”思想也可以在当代语境下,从生态学、哲学、宗教学等角度重新阐释,弘扬其当代价值。在开展其与当代全球问题、各种当代思潮的对话中,促成道教的现代转化,使得民族文化具有普遍意义,促成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万物,人与天地的共生,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吕欣

中华文明“文”的历史诗

在活动现场,吕欣以时间为轴线,讲述了“文”的变化。吕欣表示,在山西的陶寺遗址中,学者们发现了全世界可以看到“文”在这个符号的最早出处,距今已经4000多年。从“文”的起源,到诸子时代,这个中国哲学时代的发端时期,文”被赋予了神圣意味,一种感而遂通的文化使命意识在里面。

再发展到汉唐时期,文”就有了文化的层面。不同时期大家对‘文’释意理解有所不同,这也是交融性思想碰撞的结果。”吕欣说:“‘文’这个字就像一棵树,从最开始有个树根,到生根发芽显现出来,我们看到中华文明开始熠熠生辉,发再到汉唐时候文有了文学艺术,我们有了非常斑斓中华文化根脉在里面,文’已经滋生出来的各种走向,一直到今天,我们可以看到非常繁盛的大树,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

中华文明走到今天,其实就是“文”的历史诗。

责任编辑:林丹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