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气加“贝” 融合两岸之美
2022-06-17 09:35:12 来源:平潭网 作者:陈澜清 文/摄平潭网6月17日讯 在位于平潭台湾小镇的平潭海峡民间艺术馆里,各类艺术品陈列其中,上千件精美的贝雕作品和世界各地的贝类展览令人流连忘返。最近,这里增添了几位喜庆的“新成员”——福文化创意挂饰。
近日,记者来到平潭海峡民间艺术馆,在平潭贝雕非遗传承人詹立新和詹胜带领下,感受平潭贝雕与福文化碰撞擦出的创意火花。
创意挂饰深受市场青睐
在馆内一角,白色墙壁上,近十幅红底白框的福文化创意挂饰格外吸睛。
有的“福”字被人形贝雕抱在怀中,寓意“福报善行”;有的“福”字呈现出龙的形状,指代“福龙”;有的“福”字镶嵌着一个扇形的贝壳,寓意“福吉安平”;还有一幅作品是贝壳雕刻成花生造型的托盘,上面盛放着三枚由黄碟贝雕刻而成的柿子,寓意着“好事接二连三会发生”……在室内灯光照射下,打磨光亮的贝壳与暗红色的红漆底板相互映衬,呈现出典雅之感。
詹立新讲述福文化创意挂饰的创作来历
据詹立新介绍,这些创意挂饰主要采用加工打磨的蚌壳、黑碟贝和黄碟贝等贝类作为装饰主原料。“贝壳是‘海洋精灵’,用笔墨与其相融合,是这个福文化创意挂饰的精髓所在。”詹立新说,挂饰一经发布,备受市场好评,成为平潭贝雕的热销文创产品,远销省内外。
除了“福”字造型的贝雕作品,现场还有几幅国画小品风格的贝雕作品,让笔墨意趣更加动人。
一幅名为“惜福也”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画里,“惜”字的左半部分用黑碟贝雕刻成葫芦叶的形状,右半部分由毛笔写成;“福”字是用黄碟贝雕刻成的宝葫芦;“也”字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舒展的藤蔓。简简单单的三个字,通过贝雕与书法的多层次搭配,美感跃然于上。不少参观者不由发出赞叹:“构思太妙了,很有创意。”
詹立新告诉记者,这种书画与贝雕相结合的创作方式是对传统贝雕作品的改造“升级”,用挂饰的形式呈现,也符合现代人对居家装饰的审美喜好,提升了格调与品味。
邂逅非遗书写两岸佳话
将各种美好祝愿和寓意注入这些精美的福文化创意挂饰之中,不仅传播着寓意美好的福文化,还是岚台两地艺术文化融合的经典案例,是“福”文化与平潭非遗的美好相遇。
这个系列作品的灵感,源自台籍知名艺术家吴金城的书画作品。据悉,吴金城的书画作品将篆书、汉隶、章草融会贯通,以秃笔辣墨写心迹,而这又与画作精神贯通。福建省书协主席陈奋武曾评价他为:“以画法作书,以书法作画。”
近年来,吴金城以台湾艺术家身份,活跃于两岸艺坛,推动两岸文艺交流创作。在福建,他主要活动于平潭、厦门,既创作、交流,也开展捐赠、义拍,为两岸传媒所关注。而此次推出的福文化创意挂饰,是吴金城与平潭贝雕的二度合作。此前,在詹立新等人推动下,经过精心设计制作的“吴金城国画小品贝雕再造”系列作品深受业界认可,打通了书画与工艺的联结路径,开启两岸文化合作交流的新路径。
一雕一琢间,精诚之至。一器一物间,匠心独运。当看到自己的书画创意被再造成贝雕作品时,吴金城也由衷地感叹:贝壳是千礁百岛平潭的特产,在手工匠人的手中,贝壳的造型和颜色,能很好地还原出国画笔墨的效果,十分难得。
“对于书画与平潭贝雕再造,是古云‘艺合于道,是为精神’的体现。”吴金城表示,这是传承弘扬平潭非遗文化的很好途径和方式,值得继续传承发扬。
贝文化也有了新生命
平潭贝文化发端于近万年前的壳丘头文化。近年来,考古学家在壳丘头遗址挖掘出来的用贝壳穿孔作为装饰的文物,可视为平潭贝艺之肇始。历代以来,海岛民众经过长期摸索,将贝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衍生出全国第一家贝雕企业——平潭国营贝雕工艺厂。
从20世纪50年代到九十年代平潭贝雕艺术大放光彩,并成为出口创汇的“明星产品”。其汲取传统民间美术养分的圆雕和浮雕技艺在工艺美术界卓有成效,为业界瞩目。
随着平潭开放开发脚步的进一步深入,詹氏兄弟等一批非遗传承人为传承和创新平潭贝雕艺术尽心竭力,创基地、出作品、树品牌、促交流。近年来,在社会各界传承保护下,“平潭贝雕”不仅成为区非遗,还走出平潭,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平潭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名片。
从传统的贝雕作品,到如今的书画作品与平潭贝雕的融合再造,一路走来,是这代平潭贝雕非遗传承人不断努力的成果。
对于如何将平潭贝雕技艺发扬光大,让这项非遗项目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詹立新等人一直在思考和实践,并推陈出新。此次福文化创意挂饰的再造成功,是他们对于传统非遗传承保护的不变初心。
詹立新表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福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自古民间就有崇福、祈福、盼福的传统。“福”作为“福、禄、寿、喜、财、吉”六大祥瑞之首,总会在生活的日常生活中与每个人相遇。而平潭贝雕是平潭民间工艺品的真宝贝,用平潭贝雕传承和演绎福文化,融入时代元素,表达岚岛人民关注福文化、参与福文化、乐享福文化、发展福文化的美好期盼。
“后续,我们将推出更多的福文化创意挂饰,让福文化在平潭遍地开花,让更多人感受到平潭贝雕的魅力。”詹立新说。
记者手记
平潭有“福”
“福来福见福气多。”平潭素来与“福”有缘,平潭古街的“十三境”许多以“福”字命名,家喻户晓的“五福庙”至今香火不断,将军山传统景区附近的大福湾常年是游客们来岚旅行的首选打卡地之一。
不久前,福建省最美乡村“福”路命名仪式也在平潭举行。在今年3月份,省交通运输厅公布福建省第一批最美乡村“福”路名单,平潭综合实验区北部湾旅游公路等五条路线为福建第一批最美乡村“福”路。与此同时,我省首条跨城跨岛海上旅游线路——“平潭—莆田湄洲岛”航线也于日前正式开通,“双岛游”成为福文化旅游的独特风景线……
而在平潭非遗项目中,也有“福”文化的身影,传承300多年的词明戏,上演着一出出真善美的剧目,平潭童谣里唱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平潭排只、平潭传统婚俗演绎着喜庆和热情,非遗传承人还以“福”字为表达方式,展示的贝雕、海柳雕等工艺作品,让福文化深入人心。
对美好品行的执着追求,成为传统福文化的核心理念。当下,平潭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如何传承和演绎福文化?笔者认为,福文化保护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其回归民众日常生活,与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联系在一起。福在生活,才能持久传承。非遗作为传承福文化的有效载体,不仅可以成为一种共享的公共文化资源而存在,还可以参与城市的文旅融合中,为福文化注入新内涵。
责任编辑:刘春兰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