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智慧丨从平潭岛出发,穿过全中国的山
2023-02-18 19:47:36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福建频道 人民日报数字福建原标题:闽人智慧:从平潭岛出发,穿过全中国的山
素材来源网络
平潭人在中国隧道行业发展史上,不予置否堪称为“传奇帮派”。
鼎盛时期,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有80%的隧道是由平潭人打造。
高诚太,作为第一代平潭隧道从业者,如今已有78岁高龄。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家里的窗边桌台上,写起自己的回忆录,“离妻别子他乡搏,为谋生计打隧道”,文字中透露着他一路的心酸和艰难,现下儿孙辈个个事业有成,有的在北京经营隧道公司,有的已在世界知名高校完成学业,想到现在的美好生活,他嘴角也露出浅浅的微笑。
可是,在四十多年前,这样幸福安乐的生活对于他来说,仿佛是一场遥不可及的梦境。
7岁丧父,18岁辍学,40多岁经营着一家小小的渔具店勉强维持生计,成功人生仿佛和他没有丝毫联系。那时,他家境贫寒,没有固定收入,妻子和孩子的生活费用成为他巨大压力。
图:出隧道口时正遇阳光撒下 / 来源500px
彷徨、迷茫、焦虑,控制着他每天的生活。路在何方?
他不知道,他如同一只迷失陌路的羔羊。
然而,一切的转变发生在他47岁的那年,暗涌着“爱拼才会赢”的平潭郎基因悄然觉醒,他扛着一把“榔头”,踏上一场隧道征途。
为何从“海”向“山”行?
平潭位于中国东南福建省,与台湾隔台湾海峡相望,是中国大陆距离台湾岛最近的地方。在这个小岛上,有这样一群人打破了“靠海吃海”的刻板印象,他们——从“海”向“山”行。
那就是从事隧道行业的平潭人,而作为其中的一员,今年78岁的平潭人高诚太至今记得40多年前的生活光景。
“上世纪80时代那会,平潭是弱脊土地不产粮,野草清汤填肚饱。风大,浪大,可开垦的土地少,靠着海上作业,微薄的收入难以养家。甚至有的还是木帆船,如遇不测,将命丧大海。”
那时的高诚太游走于附近各地进货,走南闯北,开起一家小小的渔具店,维持着一家七口人的生活。
“当时在平潭开店铺也赚不了什么大钱,儿女都大了,又要盖房子,就赚了一点点,解决不了问题。”半杯茶后,高诚太三言两语道出了从海岛去往大山的缘由。
1992年,在小舅子的带动下,高诚太关掉了渔具店,离妻别子只身前往云南参与京九铁路隧道建设,高诚太的初衷仅是出于亲戚之间的互帮互助,但正是这种阴差阳错的机缘,让他成为了其中一员。这一刻,“隧道人生”拉开序幕。
图:高诚太第一次去隧道工作时 / 受访者提供
听着“嘟嘟嘟”响的噪音才能睡着?
初到位于云南的隧道工地,高诚太被安排在石棉瓦搭建的简易房子里住下,“隧道新人”高诚太就开始了他懵懵懂懂的隧道生涯,“那时没有专门的人教,而是自己跟在旁边,一边看,一边学,用高诚太的话说就是:“平潭人吃苦耐劳,有爱拼才会赢的精神。”
图:隧道工人施工 / 来源500px
隧洞中的人步履匆匆,机器也忙个不停。“嘟..嘟..嘟..”的噪音虽然听着令人烦躁,却也听着让人心安。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比保质保量的完成隧道任务更重要的。
“机器嘟嘟嘟响才能睡着,机器不响反而觉得完蛋了。我们在隧道里面不分白天黑夜,一直都在工作,别人是‘办公室老板’,隧道行业是‘工地老板’。”高诚太戏称。
图:1962年,平潭平原镇的建筑队成功承接、施工了福建福州永泰县的一条隧道,这是平潭人打造的首条隧道。 / 来源网络
“‘工地老板’就是24小时无休的老板,我们既是质检员,也是材料员。既是管理者,也是施工员。总之一句话,脏活累活都得干,不想干也得干。”
那时,平潭人外包下诸多央企的隧道项目,自负盈亏,为了赶工期,工人们24小时轮番上阵,多一天工期就意味着多一分成本。还要时刻紧盯安全,发生塌方事故造成伤亡,不仅延误工期,更是面临数十万的赔偿与罚款,一年到头可能就白忙活了。
隧道里嘟嘟嘟的响声就像胜利的前奏,多响一天,贯通的“进度条”也前进一分。
图:四川宝成线获得中铁二十局的表彰 / 受访者提供
日复一日的隧道时光,高诚太对隧道行业的了解也更加深入。
“姐夫的宝成线任务艰巨,需要有个带头人去那里,那边条件虽然比较艰苦,但你必须要帮我去干!”高诚太在云南的京九铁路工作时,因表现良好,迎来了一个人生转折点。1992年底,小舅子焦灼地对着高诚太说出这些话。
翌年1993,高诚太坐着绿皮火车,辗转来到四川宝成线,成为宝成线的队长。同年,儿子也把店铺转让,高诚太带着妻子儿女一家人,辗转又回到了小舅子在广西南昆铁路的隧道工地,广西、四川两地来回奔波便成了常态。从此,终身为隧道事业奋斗的目标默默在高诚太心里扎下了根。也正因为这时候开始,高诚太开始逐步走向未来的“小而美”的生活。
图:公路隧道施工图 / 来源500px
发家致富有奇招?
图:隧道建设内景 / 来源网络
平潭隧道从业者靠着自己的艰苦努力,为国家的基建做出贡献,同时,自己也过上了“小而美”的生活。那么,他们到底有什么样的“致富经”,将“黄土”变“万金”呢?
致富第一招:会挑水的不怕烫,会走路的不怕路窄
“我们一开始肯定也是什么也不会,但接触一两年后,就可以慢慢上手了,隧道挖掘主要还是靠经验。要想做的好,锻炼不能少。虽然现在也有高科技控制爆破,但更多就是靠我们的经验。靠着自己以往的经验,就能知道该在哪里爆破,该用多少直径,该用多少炸药量,心里有一定的估计。”高诚太分享着自己的隧道历程。
靠着经验致富,不仅只存在隧道行业,其实各行各业也都是如此。有句老话说得好,“井淘三遍吃甜水,人从三师武艺高。”只有不断学习,获得丰富的经验,做事才能轻车熟路。
图:7月15日上午,福建福州,高诚太在自家位于闽江边的茶叶店中精神矍铄地和我们讲述当时的故事/ 摄影:高晓纬
致富第二招: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隧道工序多,员工也多,每天浪费多一个小时,成本就是在千元以上。隧道挖掘结束后,空压机要及时停电,天亮以后,洞口的电源也要关掉。总结来说,就是一点一滴都要节省,一点一滴都不能浪费。” 高诚太多次强调着在隧道行业精打细算的重要性。
老话说的好,“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只有精打细算,才能细水长流,精细化管理在隧道行业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使隧道工程能够按部就班的持续推进。在我们生活中,其实也是如此,财富不就是靠一点一滴节省出来的吗?
图:吉林省长珲高速公路/ 来源网络
致富第三招: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平潭人最珍贵的致富秘密莫过于“团结”这条铁则。只要众人一条心,黄土都能变万金。这并不无道理,平潭人就是靠着一家帮一家,一代带一代的方式,怀着“一荣俱荣”信念的平潭人,促使着隧道队伍逐渐壮大,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
“我们平潭人,通过三个人就能带动一百五十号人,我们有这方面资源,有这种能力,不是说谁都能把这个铁路拿下来。最重要的是,其他隧道队没有我们平潭人如此团结,因此我们的效率更高,速度更快,做的更好。”高诚太眼里闪烁着平潭人身上的那股自信的光芒。
高诚太依旧怀念当时在隧道工地上与隧道工友一同生活的日子,因为都来自平潭,家乡人会寄些鱼干、海带、紫菜等海货。对于在外拼搏的平潭人,家乡的味道无疑是珍贵的,但工友们也从不吝啬。因此,在漏雨的石棉瓦的简易房子里,听着屋内淅淅沥沥的雨滴声,同时也传来阵阵谈话声、欢笑声。
图:吉林省长珲高速公路获得免投标的合影 / 受访者提供
只要路通了,一切都通了?
图:104国道鼓岭隧道右洞顺利贯通 / 受访者提供
如今的隧道建设已采用机械化运作,由于政策、资金、人员调动等原因,虽然平潭隧道行业相比从前规模上有所缩小,但平潭人凭借自身的吃苦精神以及丰富的管理经验,依旧成为各大工程中的核心骨干管理人员。
“我的五个孩子——三个女儿,两个儿子,现在都还在做隧道行业。”谈起子女,高诚太面色温和慈祥。
“干最难的(工程),交最好的(工程)!”打开高诚太儿子的朋友圈,最常看到的就是承建在全国各地的隧道一一贯通了。
图:现代化的隧道挖掘机器 / 来源网络
中交海西路桥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斌的家族,与高诚太一家一样,从事隧道业已近30年了。他说,“过去,但凡打隧道,大家都爱请教平潭人,可如今,随着越来越多大企业崛起,平潭隧道产业的优势正在减小。特别是,在大浪淘沙中,越来越多不规范的队伍被淘汰,隧道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正越来越大。”
图:高诚太用笔记本书写文字作品 / 来源平潭融媒体中心
“干了这么多年隧道,不会打麻将,也不会喝酒打牌,偶尔写写东西,充实一下老年生活,给你们看看,不要见笑!”作为平潭老一辈的隧道从业者,退休后在家搞起文学创作。写诗,喝茶,成为他现在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
图:高诚太书写的文字作品 / 来源平潭融媒体中心
他写的作品也被诸多媒体转载,他的期望是有朝一日将这些作品印成一本回忆录,闲暇时光细细品读自己的故事,说着说着便感慨道,“现在隧道行业对于人员的健康管理,安全管理,薪水待遇等都有显著提升,我们这一代已经为这个行业,乃至整个国家都作了很多贡献。”
希望新的征途能够交接给未来年轻的新一代,他们也能全心投入这场隧道建设的大潮之中,继续为国家的基础交通设施交出更美好的答卷。
图:平潭海峡公铁大桥 / 来源视觉中国
讲完这些,高诚太念念不忘的是平潭海峡公铁大桥,这座大桥是世界最长跨海公铁两用大桥。每每提起,高诚太脸上总是止不住的笑容,坚信:“只要路通了,一切就通了。”
跨越塞外大漠,蜿蜒岭南山川,驰骋东北雪海,穿梭江南水乡。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处处留下平潭的隧道从业者的身影。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正因一代又一代基建从业者的艰苦奋斗,才换来我们如今这“道路通,百业兴”的小康生活。
参考资料:
[1]筑路架桥,联通八方(新时代画卷).人民日报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