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让藤牌操焕发新彩
2023-03-17 09:57:11 来源:平潭网 作者:陈澜清 文/摄趁着最近天气暖和,老城区藤牌操训练基地里,热闹非凡。一声声气沉丹田、孔武有力的呐喊声,回荡在基地的上空,震人心魄。
舞台上,一群男女老少组合的平潭藤牌操传承人,身着土黄色的古代武术服饰,头扎方巾、披着棕色肩垫,正在紧张操练中。他们左手持藤牌,右手执刀,变换着阵势,时而两人对打,时而群起而动,完成一个个眼花缭乱的招式和动作。
藤牌操队员在对练。
在舞台前侧,一位老者目光如炬,盯着队员们操练,看到一个动作失误,马上提醒纠正,他就是实验区藤牌操协会会长蒋心华。“马上要到平潭旅游旺季了,各大景区和活动场所都需要我们演出,我们正抓紧时间训练,力求今年演出更加精进。”蒋心华说。
平潭藤牌操是省级非遗项目,也是植根海坛热土400多年的民间艺术瑰宝。如今,随着平潭文旅融合、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不断推进,每年春节、国庆等假期,以及重大文旅活动上,藤牌操表演都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内容。
整齐划一的藤牌操阵法。
2021年,在平潭高铁站广场举办的“海上飞虹 逐梦平潭”为主题的首趟高铁旅游专列入岚游活动,平潭的藤牌操表演惊艳亮相,让浙铁东方号旅游专列的数百名游客,深深感受到平潭非遗的无限魅力。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平潭举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活动上,平潭藤牌操表演队员们用精彩表演,拉开活动序幕,让人拍手叫好。在今年春节期间,平潭举办的“福兔迎好戏 非遗贺新春”非遗系列活动,藤牌操也是焦点,在海坛古城、在实验区文化馆、在金井新城,每一次精彩的演出都能掀起阵阵高潮。
张纬荣带队表演藤牌操。
“去年一年大概演出了20多场,今年旅游市场更加开放了,平潭文旅活动增多,我们预计表演场次肯定不少于七八十场。”蒋心华说。
现在一说起平潭藤牌操,许多市民都会露出骄傲的一笑,它是平潭非遗项目的“瑰宝”。最近,又有好消息传来,国家乡村振兴局公示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名单。平潭综合实验区地方传统舞蹈——平潭藤牌操入选。
队员在练习藤牌操。
实验区藤牌操基地里,大家听到消息后,既兴奋又担忧。“目前最新的传承人是第六代,仅60人左右,但正在参与表演的,少之又少,极有‘断根’的可能。”蒋心华坦言,能获得“一县一品”的殊荣,是一种荣誉和自豪,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快推动藤牌操非遗传承人培训,建立完善培训基地,给予资金扶持,鼓励更多年轻人学习藤牌操。
人物风采
为民间古老技艺注入“新血液”
在平潭,藤牌操传承人至今已传至六代。藤牌操省级非遗传承人陈文英、张纬荣在八十年代开始成长起来,现在他们在队伍中起到传帮带作用,培养更多藤牌操“新血液”的加入。
省级非遗传承人张纬荣:“发扬光大平潭的文化名片”
“咚、咚、咚……”一阵节奏急促的鼓声传来,省级非遗传承人张纬荣提着一把关公大刀在镜头前操练起来,刀把蹲地,右脚飞踢,顺势带起大刀,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一套正宗的大刀三十六式在张炜荣的操练下,点燃了现场氛围。
张纬荣展示大刀。
大刀三十六式是传统藤牌操中保留下来的完整套路招式,包含太公独钓、观音坐莲、劈刀等诸多招式,这是张纬荣最擅长的单练表演形式。
“单练中有头牌开场式、大关刀、三股叉、棍棒等不同套路表演,这些招式都被完整保留下来。”张纬荣说,只要表演时间够,他都会打完整套动作,力求为观众呈现一出最原汁原味的大刀单练表演。
20世纪80年代,15岁的张纬荣因痴迷武术,便拜藤牌操第四代传人蒋心华为师,习练藤牌操。历经数年锤锻,张纬荣坚持做到每日练习,摸索诀窍。鸳鸯步、鸟雀跳、跌滚翻等基本步法驾轻就熟,终于成为第五代传承人。
回忆起开始练习藤牌操时,张纬荣最难忘的,是练习走“鸳鸯步”。张纬荣坦言,走“鸳鸯步”是高难度且高强度的力气活加技术活,也是摆在所有新人面前的一道大山,很多人因为吃不了苦,败下阵来。练完了一天,腿酸痛异常,连上厕所都难以下蹲,这确实足以吓跑意志薄弱或体质欠佳之人。
说罢,他便在现场展示起来。只见他深蹲马步,身躯挺直,气沉丹田,全靠腿部力量驱动身体快速、平稳地向前行进,整体动作十分流畅。“走‘鸳鸯步’讲求力量、速度、美感三者并重,只有练到这种程度才算出师。一般人要练习三个月之久。”
从一名初学者到如今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张纬荣用40多年时间,坚守一名非遗传承人的初心,“藤牌操是平潭传统武术,从祖师爷陈锦和开始传承下来的,我们必定要继续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这是我们乡里的特色,也是平潭的文化名片。”张纬荣说。如今,平潭藤牌操入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我深感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以后将带领更多下一代传承人,将精彩的表演带给游客。”
省级非遗传承人陈文英:“把自己会的都教给他们”
“拉弓、走、蹲、跳跃、鸟雀跳、抬、闪腰、拉弓、金龟背、反刀割脚。好,起、抬,拉弓……”舞台上,省级非遗传承人陈文英正在教授两名女学徒对练七星(坠地)阵。
据陈文英介绍,七星(坠地)阵是藤牌操传统十个阵法之一,此外还包含一字长蛇、二龙戏珠、三才定穴、四门兜底、五虎下山等不同阵法。“拉弓、走、蹲、跳跃这些基本动作都是学习这些阵法的必备,许多新学徒进来,我们都要从这些基本动作教起,为的就是稳扎稳打,力求将老祖宗的精髓原汁原味保存下来。”
眼前的陈文英,略显疲惫,但眼神犀利,表演中,队员一个不连贯的动作,都逃不过他的法眼。“最近手部受了点伤,年龄也大了,从队员转到老师这个角色,以老带新,我会把自己会的都教给他们。”陈文英说。
陈文英(右一)在教学。
年近60岁的陈文英是平潭近代藤牌操第一代传承人陈锦和的曾孙。因家中世代传承藤牌操,他从小耳濡目染,对藤牌操产生了浓厚兴趣。
12岁起,他师从第四代传承人黄水华习练藤牌操,成为平潭藤牌操第五代传承人。白天在外务工,晚上练操。时常一练就是一整夜,直到将“蹲跳滚爬”四项基础功完全掌握,方才出师,这花了他3年多的时间。2012年底,平潭藤牌操协会应运而生。陈文英任副会长、教练员。他联合其他传承人对藤牌操表演形式、伴奏音乐、服装道具等进行革新,让表演更加流畅、紧凑,不断提高艺术表现力。
如何才能走出传人青黄不接的困境?平潭藤牌操协会破除“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旧规矩,将传承触角延伸至当地驻军、中小学校并开始吸纳“娘子军”,为藤牌操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血液”。
1974年出生的吴美兰是从基地里走出来的第二代女兵传承人,2014年起,她就开始坚持跟随陈文英等人练习藤牌操,“谁说女子不如男,我们女兵一样行。”吴美兰笑着说,学成后自己把这项技艺免费教授给其他学生,传承的力量会一直延续下去。
“80后”第六代藤牌操非遗传承人周明,同时也是一名平潭贝雕非遗传承人。2019年,他和30多名青年一起练习藤牌操,如今只剩下他一人学成并坚持参加演出,“藤牌操是平潭非遗的‘真宝贝’,是省级非遗传承项目,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中来,将平潭藤牌操发扬光大。”周明说。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