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智慧·平潭篇丨国际友人“种草”平潭贝雕

2023-05-12 09:39:29 来源:平潭网

平潭网5月12日讯(融媒体记者 陈澜清 文/摄)8日,30多名来自斯里兰卡、莱索托、亚美尼亚、委内瑞拉等国家的国际友人走进平潭海峡民间艺术馆,体验非遗技艺,感受手造魅力。这也是2021年平潭海峡民间艺术馆开馆以来,最大规模一批国际参观团光临。

外国友人和平潭贝雕匠人合影留恋。

风光旖旎的山海景色、古色古香的石厝古村、形态各异的平潭水仙……展馆展出的各类贝雕、书画等作品,都具有浓郁的平潭海岛特色,其中最“吸睛”的莫过于一件件琳琅满目的平潭贝雕。作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贝雕是极具平潭特色的手造艺术。走进馆内的贝雕展览区,一件件璀璨夺目的贝雕诉说着山海故事,吸引着国际友人。

“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十月春风唤大地》,是贝雕屏风,这幅作品创作于1977年,是我们平潭贝雕厂的老艺人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8周年而创作的……”在平潭海峡民间艺术馆负责人詹立新介绍下,大家闻声而来。

外国友人在“镇馆之宝”前拍照打卡。

只见这件精品,由贝壳雕成28只形态各异的仙鹤组成,它们在青松翠柏与山石水涧之中飞翔、嬉戏和觅食,呈现出一片祥和之美。据詹立新介绍,完整的贝雕工艺品制作工序复杂,手艺要求高,这幅作品出自曾光艺、姚仁贵、陈登钦、林榕等平潭贝雕老艺人之手,综合运用了圆雕、浮雕等传统技艺,达到了平潭贝雕空前的艺术成就。“松鹤”有长寿之意,借“松鹤延年”的中华传统美好寓意祝愿祖国万岁。整件作品造型宏伟、结构严谨,处处展现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

“Very Good!”国际友人无不被这精湛的技艺所折服,他们表示,很难想象这么精美的工艺品是用贝壳做出来的,为平潭贝雕艺术点赞。

除了传统贝雕工艺品,“中国传世名画贝雕再造”“贝雕+书画”新式贝雕作品、“福文化”创意挂饰等展品,都让国际友人们赞不绝口,参观过程中,大家好奇地提问,拍照打卡,感受平潭非遗之美。

精美的贝雕工艺品吸引外国友人参观。

参观结束后,工作人员在桌上摆好了各种颜色和不同形状的贝壳,让国际友人们体验DIY贝雕。大家一边拿着热熔枪,一手拿着贝壳,将自己的各种奇思妙想融入贝雕创作中。不一会儿,有的用贝壳做出树、花、叶的样子;有的用贝壳制作成沙滩、鲸鱼和月亮;有的还用毛笔在作品上手写“我爱中国”“我爱平潭”等字样……

外国友人科比制作的贝雕作品。

来自莱索托的科比表示,第一次来平潭,感受到独具魅力的平潭岛风情。贝雕制作很有意思,会把作品带回家乡珍藏。

“这是2021年平潭海峡民间艺术馆开馆以来,首次迎来的大规模国际参观团。”詹立新说,国际友人们对贝雕制作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此次活动,是平潭贝雕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对于平潭非遗传承人来说,这也是一次极大的鼓舞和激励,“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将不断推陈出新,让更多丰富的平潭非遗、民俗文化,走向更大、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助力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

记者手记

薪火相传 将“平潭好礼”带到世界各地

此次30多名国际友人走进平潭海峡民间艺术馆,参观、体验贝雕DIY制作,同时将这份海的礼物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不仅是平潭贝雕“出圈”,也是平潭“売丘头文化”向世界发出的问候。

溯源平潭贝壳文化,可以追溯到迄今约七千多年的史前文明——“売丘头文化”。平潭壳丘头文化遗址是一处典型的海岸贝丘遗址,经过1985年和2004年两次考古发掘,贝壳堆积中发现了海贝种类多达19种。壳丘头文化遗址可视为平潭贝壳贝雕文化之始。

形状独特、色彩各异的贝壳是大海赠与平潭的礼物,平潭的贝雕工匠艺人以贝壳为原料,糅合中国画、传统雕刻等艺术形式,经过设计、雕刻、组装等多道工序,将奇岩怪石、花鸟生灵、神话传说镌刻于方寸之间。

贝壳制作出了精美的贝雕工艺品,曾经多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早在1959年,平潭就创办了国营贝壳工艺厂。时任贝壳工艺厂厂长林国钦取法漆艺、石雕、木雕等众家之长,研究出了一套独特贝雕技法,并实现产业化发展。鼎盛时期,平潭贝雕从业人数达千人,工艺厂产值一度达到60万元,其生产的贝雕还曾出口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20世纪90年代中期,平潭贝雕经历了从高峰跌入低谷的阵痛,平潭贝壳工艺厂宣布倒闭,存留的贝雕艺术品大多散落民间。由此,平潭贝壳开始了长达20载沉寂的岁月。

尽管如此,传承的薪火并未熄灭。踏入21世纪,在许多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贝雕这项传统工艺逐渐复苏,迎来平潭贝雕产业复兴的“高光时刻”。2018年,非遗贝雕传承人詹胜带着贝雕作品《活蟹》前往俄罗斯莫斯科参加福建省文化产业金砖国家展览会,很多外国嘉宾看后,由衷竖起大拇指点赞。

2019年3月,福建贝雕(平潭)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9月,“平潭贝雕”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近年来,实验区在致力于保护传承贝雕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途径,加快打造“非遗+体验”“非遗+文创”“非遗+研学”等跨界融合新模式,让贝雕这门老手艺重焕光彩。

责任编辑:陈雅倩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