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吧少年,去平潭山海找答案
2024-02-17 23:27:00 来源:平潭网 作者:陈澜清 文/图 通讯员 甘怡婧“同学们,你们知道平潭岛是什么形状的吗?”平潭岛是全国第五大岛、福建省第一大岛,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也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这里有旖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海蚀地貌和狭长的海岸线,也是全国第二个国际旅游岛,是无数旅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与打卡点。
龙年春节前夕,3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小朋友来到平潭苏平片区玉堂村,开启“拾悦海·海岛博物研学”主题之旅。为期五天四夜的游学,带给孩子们课本上没有的实践知识,如同“行走的课堂”,让平潭的旅游景点和人文历史走入孩子们的眼中心中。
山海初识,一起探索奥秘;岛民探访,一起体验生活;海洋环保,一起感知自然;非遗传承,一起学习守艺的破与立;环岛影像,一起创造美好的童年光影;山海盛宴,一起分享收获与成长……短短几天的研学之旅,行程被安排得充实而有趣。
“山海就是最好的课堂,自然便是最好的孕育场。带着全国各地的孩子们走进平潭岛,走进我们的海边家园,我们也以新的视角、新的纬度,再一次去认识我们脚下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拾悦海·海岛博物”研学创始人、枕海入眠民宿主理人张建说。
环岛北线之旅是此行重要一环。北部生态廊道蜿蜒而上,迷人的滨海风光一览无余,成片的风车田梦幻而浪漫,让人沉醉。“小神兽们”大口地呼吸着清新空气,边走边看。“我仿佛穿梭在童话小镇里,没想到冬天的海岛绿油油的,太美了。”孩子们“哇哇哇”的惊叹声,仿佛与海风对话回荡在山海间。
爬上猫头墘的小山丘,来到360度观景平台上,远处,世界级工程——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横亘在碧波之上。“你们快看,那座桥我之前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中看过,真酷啊!”不知谁喊了一声,大家的目光朝一处聚集。“哇,如同长龙腾飞,太震撼了……”目光与大桥对视的刹那间,孩子们兴奋地竖起了大拇指。“听说这座桥跨过了四座小岛,建桥的难度是世界级的,大桥建成后,获得了中国建筑界最高荣誉鲁班奖,大桥位于京台高速的连接点,希望有一天我能来平潭坐着高铁去台湾看看……”来自湖南的研学小队员许嘉诺兴奋地说。
在环白青生态廊道,有一个离大海最近的大蹦床,孩子们争先恐后跳进蹦床,如同跳跃在天地间的“孙悟空”;在镜沙黑石滩,孩子们感受着“福建小冰岛”的黑礁美学,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最美环岛路乘车一路南下,沿途的壮阔山海如一幅如诗如画的水墨长卷,冬日海岛的静谧与冷峻也被徐徐打开。
这一站,车辆停靠在长江澳,一座座风车排列得错落有致,高高耸立尽情舞动在空中。“这里是福建省最大规模的风力发电田,风电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研学团队成员阮建伟讲解着长江澳风力发电的原理,并带着孩子们进行潮间带生物多样性调查。刚听完介绍,孩子们拎着小桶,三五成群地在沙滩上合力翻开小礁石,乐此不疲地寻找着沙滩中的海洋生物宝藏。“冬天平潭的海风,也阻挡不了孩子们对自然的好奇,风大又怎样,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然与童真的美好。”阮建伟激动地说。
如果说邂逅山海风光,是带孩子们探寻岚岛的“诗与远方”,那么让孩子们融入本地生活,就是真正的社会实践体验。“研学+旅游就是让孩子们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并参与其中,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地方生活。”张建说。
玉堂村,是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近年来,村庄围绕“滨海度假目的地+艺术家创作基地”,发展旅游产业。同时,通过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和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进行引导,打造以“山海,田、渔”为肌底、以“艺术文化、风情民宿”为支撑,依托北部生态廊道的特色旅游村。
此次,研学团队以玉堂村作为实践原点,孩子们跟随团队成员,在石厝古村中体验“乡村漫游”。沿途,他们观赏顽强的海岛植物,遇见石头缝里盛开的花,与村庄的阿公阿姆们交朋友,“化缘”马耳朵、炸粿条等海岛美食,到海岛人家做客,聆听石厝老屋的故事,在村道上和狗狗“阿黄”“对话”……在沉浸式深度体验中,让孩子们最难忘的是学习平潭童谣和制作本地美食。“鸡扭扭,鸡啄啄。鸡公去犁田,鸡母去送饭。”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凑到玉堂村村民菜花姐前,牙牙学语般,一字一句学习平潭童谣。“这是平潭方言童谣,意思是小鸡扭来扭去,啄地上的食物。”菜花姐解释说。
来自珠海的研学小队员张景行唱出一首平潭童谣,令他颇有成就感。“今年过年,我要把这首刚学习到的福建平潭童谣唱给爸爸妈妈听。”张景行说。
平潭童谣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民间气息,也是平潭非遗文化代表之一。定制学习平潭童谣的研学项目,张建有一份自己的“私心”。作为土生土长的平潭人,早年他离家到外打拼,乡音情切。每当听到好的童谣、有趣的民间故事,他总想着有一天可以把它们收集起来,如同把家乡的美好、童年的回忆、爷爷奶奶的疼爱,收进梦想的百宝盒。“我想让孩子们学习平潭乡音,感受平潭方言的魅力。”看到孩子们踊跃学习的状态,张建有感而发,“听全国各地的孩子们唱着平潭童谣,自豪感油然而生,海岛的乡音有机会传遍祖国大地。听着童谣,仿佛也带着我们回到了儿时,那个蜷缩在奶奶怀里听着睡前歌谣的午后时光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2023年年初,研学团队便提出“在地美食工坊”的活动概念,他们希望当旅行者们来到陌生地方时,可以以食物作为沟通的桥梁,丰富地方风味在旅行记忆中的在场感。作为学童谣的“奖励”,菜花姐带着孩子们一起制作了本地的特色美食天长地久,分享童年时期与食物的故事,品尝最市井的平潭味道。
“发源于明嘉靖年间的平潭藤牌操,是由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创的‘鸳鸯阵’战术演变而来,是平潭首个入选省级非遗的项目……”在平潭藤牌操训练基地,藤牌操省级非遗传承人陈文英老师,亲自为孩子们讲解藤牌操文化,让这些小小海岛体验官们体验藤牌操的阵法。
现场,平潭藤牌操非遗传承人身着仿古武士装,左手持虎头藤牌,右手执大刀,时而翻滚而出,时而变换阵形,交织出一片刀光剑影……随着一声声气沉丹田、孔武有力的呐喊声回荡在表演现场,在鼓锣的快节奏加持下,声响更加摄人心魄。现场气氛高涨,孩子们沉浸其中。
“听说平潭藤牌操创始人是抗倭英雄戚继光,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一招一式如同威风凛凛的将军,我真希望有一天能成为平潭藤牌操传承人。”来自湖南的研学小队员李懿宸说。
除了感受平潭非遗,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孩子们迎着海风,漫步海岸线,观察海浪涌动,用舞蹈模拟潮汐的涨落。研学团队成员们表示:“尝试带着孩子们去重构一种和谐的自然韵律,在行动中种下环保的种子,借着这座岛屿的风,传递到更多、更远的地方,生根发芽,盛开出花。”
这趟五天四夜的海岛博物研学之旅,给孩子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影像宝藏。北部生态廊道的大风车、如同原始森林的木麻黄林、在荒野偶遇的山羊朋友、在长江澳发现的“寄居蟹老师”、在玉堂村里的老奶奶,在旅行中的好朋友……各种天马行空的构图方式和摄影风格,各种有趣的故事和海岛记忆,令人应接不暇,感动不已。这场在旅人博物馆举行的儿童摄影展,成为“艺术在玉堂”青年摄影展的某种延续。研学团队工作人员在原有的彩色渔网装置上进行了改造,用来承载孩子们的摄影作品,将其缓缓升起,悬置空中。旅行里意料之外的惊喜,是与美好不期而遇。
当孩子们围坐一团,指着一张张照片,回忆起自己当时的感受和情境时,分享着自己对于岛屿的观察,并记录下自己与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研学之旅的最后一天,在星辰大海镜沙村,一场山海毕业晚会,定格住一张张孩子们的笑脸。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进行才艺表演。从小品到脑筋急转弯,从流行舞蹈到歌曲演唱,从小提琴演奏到传统古诗词朗诵,精彩纷呈,妙趣横生。
“我喜欢平潭岛,我希望明年再来玩”“平潭岛的冬天像一个北欧的森林小镇,我喜欢这种氛围”“我会把这次研学旅行经历写成作文,讲给更多朋友听”……在结束时,孩子们分享了自己在平潭海岛博物研学活动中的收获与成长,晚会也在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
记者手记
“追风吧少年,去山海找答案。”“拾悦海·海岛博物研学”之旅的创意从2023年开始研发,到今年正式落地,历经近一年时间。这场平潭海岛博物研学活动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记录了孩子们与平潭的美好邂逅。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对大海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愿这份美好能够永远留在他们的心间,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或许这场海岛博物研学之旅并未完全结束,而将在未来以更新的方式成为少年时期的延续。
当旅行结束之时,看着小队员们一张张如冬日暖阳般的笑脸,研学团队成员们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弘扬是最深的热爱。每一项研学项目的背后,都凝聚着团队成员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爱和理解。
研学团队成员一鲸擅长用影像捕捉、存留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她来自漳州,因为喜欢平潭,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在队伍中,她定制线路、讲解、拍摄“一肩挑”。一鲸说:“通过海岛博物研学之旅,推动研学科普与平潭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出特色海岛研学品牌,激发平潭城市发展新活力,吸引更多人来到平潭,爱上平潭。”
研学游带领孩子“看世界”。此次冬季研学热潮,是平潭努力发展新业态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平潭各界积极充分利用文旅景区、乡村等,围绕科普教育、非遗传承等新兴消费需求,发展复合型消费新业态,形成研学旅行新产品;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以沉浸式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让人们走进真实场景,在行走中增进对自我、他人、社会、世界的认知。
“旅游是研学的载体,教育是研学的目的。我们的研学产品从开发到实施全过程都围绕教育展开,强调寓教于乐,‘研’有所获。首期‘拾悦海·海岛博物研学’之旅举办很顺利,在春节来临前,给全国各地的研学小队员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张建说,未来,研学团队将继续创造,迭代更优质的内容,打造特色海岛研学品牌,让更多人来感受平潭岛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把海岛的故事分享给更多人听。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