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匠人郑而华走进大学 传授传统石雕技艺
2024-11-29 10:15:58 来源:平潭网 作者:郑也在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一隅,有一间工作室,是由平潭匠人郑而华领衔的技艺技能(石雕)传承创新工作室。从去年开始,郑而华这位深耕石雕艺术多年的匠人,开始在学院从事教学工作,用他那双灵巧的手和敏锐的眼,让一块块冰冷的石头焕发出生命的温暖与光彩,也带领着不少青年学子探索石雕世界的奥秘。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原本对雕刻知之甚少的学生逐渐爱上了这一门艺术。
郑而华(后排中)与学生们及其创作的作品一起合影
匠心汇聚 技艺启蒙
夜幕初临,工作室里早已灯火通明,热闹非凡。27日晚,郑而华被一群青春洋溢的学生簇拥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论学哪门技艺,得先摸透工具。”郑而华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工作室里回荡。学生们个个聚精会神,眼睛紧紧盯着老师手中的工具,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来自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的大一新生卓欣然,听得入神,她的眼中闪烁着对雕刻艺术的好奇与热爱。“雕刻就像一场与石头的对话,有趣且磨炼心性。”卓欣然说。入学不久,得知学校有石雕学习机会,她便毫不犹豫地投身于这个工作室,开启了自己的石雕探索之旅。
据介绍,技艺技能(石雕)传承创新工作室于去年成立,融“产、学、研、用”为一体,既是省技能大师工作室,也是省文联“文艺两新”实践聚集地。环顾工作室四周,这里配有先进的数字雕刻机和传统的石雕设备。“通过数字化虚拟仿真设计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训练,学习者不仅可以学习到传统的雕刻技术,还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创新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使得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和文化创意相融合。”郑而华说。
在教学中,郑而华深知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创作者。“引导他们发掘潜能,找到自己的创作方向,是我最重要的任务。”他说道。曾有学生在创作中陷入困境,情绪低落,郑而华与其促膝长谈,共同探寻出路,最终见证学生突破瓶颈,完成作品。那一刻,学生的喜悦与成就感也深深感染了他。
工作室一角
砖上花开 韵味悠长
在工作室一角的工作台上,排列着数块闽南红砖,它们并非普通砌墙之物,而是即将化身为艺术品的载体。郑而华正指导学生们在这独特的“画布”上施展才华,将一项项精妙绝伦的图案逐步勾勒成型。
学生在打磨方砖
郑而华深知,学习石雕技术对初学者来说颇具挑战,尤其是在坚硬的岩石上留下痕迹,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技巧。为了降低门槛,便于学生上手,他选择了闽南红砖作为训练材料。相较于石质,红砖硬度适中,易于操作,尤其适合初学者磨练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红砖不再仅仅是建筑材料,它们摇身一变,即将成为具有观赏与实用双重价值的文创产品。它们不仅外观典雅古朴,还能充当茶盘。当一杯清茶置于其上,瞬间增添了几分禅意,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感受那份淡泊宁静之美。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有的魅力,而平潭自然风光旖旎,人文景观丰富。郑而华计划在红砖上雕刻更多象征平潭风情的元素,如闻名遐迩的石牌洋、波澜壮阔的海岸线、古朴的渔村等,旨在通过这些精心设计的产品,让更多游客领略平潭的自然与文化瑰宝。“这是一种新颖且有效的推广方式,能够让平潭之美深入人心,吸引更多人前来探访这座隐匿于东海之滨的宝藏之地。”他说。
在郑而华与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红砖正逐渐化身艺术品,它们承载着对平潭美景的热爱,也见证着传统艺术与现代创意的美妙邂逅。郑而华深知,传承绝非机械复制,而是要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同时,注入时代活力。他将创新理念引入石雕教学,鼓励学生以全新视角解读传统文化,设计出兼具艺术美感与市场潜力的文创产品。
角色转换 永不止步
在教学之余,郑而华还不忘精进技术,利用碎片化时间创作了一件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雕刻作品。这并非寻常之作,它是艺术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承载着厚重的情感与寓意。该作品以破碎的花瓶与游动的鱼为原型,巧妙融合了“碗礁一号”沉船文物的哀愁与平潭海洋文化的悠扬,构成了一场动静相宜、寓意深远的视觉盛宴。“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海底世界的神奇和美丽。”他说。
郑而华(左)在指导学生创作
郑而华自踏入校园任教以来,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对工艺美术传承的使命感,将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倾囊相授。“学校给了我广阔平台,我想把所学传给更多孩子。”郑而华说。
“郑老师对我来说,是匠心的传递者。”今年是智能制造学院大二学生周成东在工作室学习的第二个年头,谈及郑而华,他满脸都是崇敬。“他不仅传授给我们技艺,还传授了那份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对待每一刀每一划都要精益求精的精神,令我受益匪浅。”
从个人工作室到校园讲台,郑而华感受着角色的转变。“工作室能专注创作,校园则更重知识传承与学生引导,教学需系统多元,我也在不断适应调整。”他说。
郑而华始终坚信,雕刻是挑战与创造并存的艺术,能锤炼技艺、磨炼耐心,更能提升审美与创造力。他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注重互动交流,激发学习热情。
谈及未来,郑而华目光坚定:“我会深化雕刻艺术研究与教学,探索新技巧,关注学生成长,为雕刻艺术传承发展竭尽全力。”在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这片教育的沃土里,郑而华正用他的技艺与热情,雕琢着石雕艺术的未来,培育着一批批传承的火种,让石雕艺术发扬光大。
记者手记
刻痕之间 艺无止境
——郑而华与传统 工艺的守望
在这个光影交错的工作室里,郑而华凝视着手中的石料,目光坚定而温柔。对他而言,雕刻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份对传统的守护与尊敬。他说:“我们需要更多青年才俊,一同肩负起传承工艺美术的责任。”
“雕刻,是对时间的一种较量。”郑而华轻声道,“每一道刻痕,都是对耐心与毅力的检验。”在他的指引下,学生们的目光从最初的浮躁渐渐转向专注,他们在切割与雕琢中学会静候,体会那细水长流般的创作历程。这种静心的艺术,在现代快节奏社会引人思考:什么才是生活中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
“工艺美术,是历史的镜鉴,也是未来的指南。”郑而华深知,每一项传统技艺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教授学生如何从一块平凡的石头中读取故事,他鼓励他们去探索历史,理解传统,从而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更多的情感与思想。“让艺术不只是形式的堆砌,更是文化的延续。”这是他对学生们的期许,也是对自己的鞭策。
在时光的长河里,每一道刻痕都是对未来的呼唤。郑而华与他的学生们,正如历史长廊中的点点星光,虽然微小,却熠熠生辉。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传统工艺美术不仅不会暗淡,而且将在青年一代手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让我们一起期待,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璀璨的故事,从这一刀一刻间诞生,讲述着文化的延续与创新的力量。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