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20年前老照片道出平潭壳丘头考古往事
2024-12-20 09:47:31 来源:平潭网 作者:余小燕 王焰 陈澜清/文 除署名外均为冯荣摄“这张相片很珍贵,是2004年我在平潭壳丘头遗址做田野调查时,与范雪春、焦天龙他们一起拍的合影。”16日,壳丘头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美国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考古学家巴里·罗莱(Barry Rolett)受邀来到平潭,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
曾经一片荒芜的考古遗存现场,如今已拔地而起一座建筑面积13500平方米的综合性博物馆。参观现场,罗莱在数字屏幕上,惊喜地发现了一张20年前的老照片。那是2004年,他第一次来平潭开展考古工作时,与范雪春、焦天龙等一起在平潭苏平片区南垄村的壳丘头遗址保护碑前留下的工作照。
这张老照片,也道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中外考古学家“壳丘头考古往事”。
美国考古学家罗莱展示2004年他在平潭壳丘头考古现场和范雪春、焦天龙等人的合照。
老照片背后故事:一铲一铲挖出“无字地书”
说起这张老照片的背后故事,参与2004年那次考古的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范雪春记忆犹新。
2004年,由福建博物院、美国夏威夷毕士博博物馆和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联合组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以“东南史前航海术和南岛语族”为研究课题,在平潭壳丘头遗址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发掘工作。“早在1985年,原福建省博物馆派出考古队,对壳丘头进行了首次发掘。2004年,我们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尽管探方面积仅12平方米。但是这次发掘因为焦天龙和罗莱的加入,我们将发掘采集的地层依据作了测年样本,测算出壳丘头文化遗址距今6500至5500年,证明了它是迄今为止福建沿海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也是闽台史前文化之源。”
2004年考古发掘工作队合影(中为范雪春、右二罗莱、右一焦天龙)资料图
美国宝尔博物馆副馆长焦天龙也回忆说:“2004年我们在这片田野里挖,当时一些村民还好奇我们挖垃圾做什么?他们不知道,这些土层每一层都是一个个年代的文化层,我、范雪春还有罗莱,白天挖土方,将挖出的陶片、贝壳带回住地,一块一块地称重测量。太阳又烈,罗莱都光着膀子,范雪春肩膀上搭条白毛巾用来擦汗,因汗渍渗透,毛巾都变黄了。现在大家对平潭史前文化的了解,全靠考古学家一铲子一铲子挖出来的,可以说我们挖的是‘无字地书,’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找寻历史记忆的过程。”
“2016年,我又来到平潭壳丘头,与范雪春在龟山遗址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出土的陶片与文化层分析,提出平潭很可能是法属波利尼西亚南岛语族海上迁徙的第一块踏板。”罗莱说。
近年来,南岛语族成为福建海洋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越来越多权威研究将南岛语族的原乡指向福建及其毗邻地区。今年,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入选“2023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年后再聚壳丘头
开馆当日,平潭还举行“国际南岛语族文化学术沙龙”,罗莱以《从平潭到波利尼西亚:踏板的猜想》为题进行分享。
罗莱说,通过研究发现,南岛语族先民向南太平洋迁徙时,将红土制作的陶器作为盛放食物的器皿,同时带去了植物种子作为生存和繁衍的保障。他们在独木舟上所携带家猪和家狗,可以追溯到东南亚大陆。这些家猪、家狗的起源是中国,很可能是从中国的海岸被带到台湾,然后穿过菲律宾,进入太平洋。“我之所以说‘平潭或许是南岛语族先民海上迁徙的第一块踏板’,是因为无论是波利尼西亚的植物基因,还是先民所制造的独木舟,都可以在中国东南沿海找到源头。南岛语族先民可能从平潭迁徙到台湾,再从台湾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再向外迁徙到太平洋岛屿定居了下来。”罗莱说。
焦天龙听了关于“踏板的猜想”,很认同罗莱的观点。“几千年前逐海迁徙的南岛语族先民,通过单体独木舟及双体独木舟远洋出海。他们以星星为航标,循着季风和洋流,先到了台湾,向东向南不断扩散迁徙,久而久之,一个庞大的语言族群逐渐成形,后人称之为‘南岛语族’。”
时隔20年后,范学春(左一)、罗莱(中)和焦天龙在保护碑前合影留念。余小燕 摄
开馆第二天,平潭苏平片区南垄村的壳丘头遗址保护碑前,罗莱、范雪春、焦天龙三人时隔20年后再次站在石碑前合影留念。岁月的痕迹爬满了考古人的鬓发,但他们的眼神依然坚定。
不远处,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如一艘正在扬帆起航的巨轮。
作为平潭壳丘头遗址考古挖掘“从0到1”的见证者,看着当年的老照片,20年后再聚首的三人都十分感慨。罗莱说,感谢平潭邀请他参加壳丘头遗址博物馆的开馆,很高兴曾为平潭考古贡献了一份力量。
“从当初的田野调查,以及出土的各类实物论证,特别是从石器可以看出,平潭壳丘头的先民与南岛语族在各个岛屿上用的器物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有段石锛、绳纹片、凹槽砸石器、鱼钩等,这些都跟南岛语族有关,到今天为止他们还在使用。这条线当中,年代最早的在平潭,说明它是起源地、发展地。”罗莱在现场表示,他们还将继续致力于南岛语族的相关考古研究工作。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