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记”,一场南岛语族的“探源”之约
2024-12-28 09:39:33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郭雅莹 张哲昊 通讯员 余小燕原标题:“老友记”,一场南岛语族的“探源”之约
2010年,仿古木舟“自由号”航行于太平洋上。(资料图片)
易立亚深情地触摸“自由号”船模。记者 福建日报张哲昊 摄
罗莱在国际南岛语族文化学术沙龙上作主题演讲。福建日报报通讯员江信恒 摄
2004年,罗莱(左)来到平潭壳丘头遗址发掘现场,参与考古工作。(受访者供图)
2010年11月,“自由号”抵达福州马尾港,船员向岸上等待的人们挥手示意。(受访者供图)
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 福建日报通讯员 林君斌 摄
时隔20年,罗莱(中)与范雪春(左)、焦天龙(右)再次于平潭壳丘头遗址文物保护碑前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罗莱和易立亚终于见面了!
“您当年乘坐仿古木舟横渡太平洋的壮举,我早有耳闻,如今终于见上面了!”12月15日晚,在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开馆活动的欢迎晚宴上,美国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考古学家罗莱(Barry Rolett)紧紧握着太平洋·中国友好协会会长易立亚(Hiria Ottino)的手说,语气中难掩兴奋。
曾经参与过壳丘头遗址发掘工作的罗莱与来自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南岛语族后人易立亚,都是翌日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开馆仪式的受邀嘉宾。他们与近170名国内外学者一道,见证了这一珍贵的历史时刻。
虽是新朋初识,却似旧友重逢。活动期间,虽然各自的行程都很紧凑,但只要一有机会,罗莱和易立亚就坐在一起,相谈甚欢,相见恨晚。一个是跨越国界的考古“溯源者”,一个是横渡大洋的万里“寻根人”。当话匣子一打开,这两位“老友”惊讶地发现,过去数年间,他们都曾追寻南岛语族先民的足迹,多次来到福建平潭,并在这片“起锚之地”留下了至今难以忘怀的回忆……
情缘深种
跨越国界的“血脉传承”
“我的曾祖父曾在博物馆工作,他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波利尼西亚人的起源,并一直深信我们的祖先来自遥远的中国。”易立亚,1970年生,法属波利尼西亚人。虽然身形高挑,有着明显的“老外”面容,却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
“从曾祖父开始,我们家四代人均从事考古学或人类学研究,这是我们的家族事业。”据易立亚回忆,13岁时,父亲就送他一本中法对照版《论语》,年少的易立亚很快就被书中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吸引,好奇的种子就此发芽。
“我记得父亲曾经告诉我,想要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掌握中文是必不可少的,这成为我苦练中文的动力。”1986年,16岁的易立亚凭借汉语比赛上的优异表现,赢得了一次前往中国访学的机会。
这是易立亚第一次来到中国。其间,他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这个美丽的国度令他着迷,仿佛身体里的某种基因被唤醒。
时光流逝,渐渐长大的易立亚偶然得知,根据人类分子学和考古学研究,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可能来自中国。这让易立亚不禁思考:在新石器时代,受限于落后的海上交通工具,先民如何从神州大陆横跨大洋,迁移至一个又一个岛屿?
彼时,罗莱早已专业研究太平洋考古学多年,同样的问题也长期萦绕在他心头。
2000年,带着一系列疑问,罗莱来到福建省博物馆(现福建博物院)寻求合作。此后,福建博物院、美国夏威夷毕士博博物馆和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组成中美联合考古队,启动以“福建新石器时代海洋文化及航海术”为研究课题的考古调查。2004年,考古队在平潭壳丘头遗址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取样试掘工作。
这是罗莱首次来到平潭,与他结伴同行的还有学者焦天龙(现任美国宝尔博物馆副馆长)。在这里,他们和范雪春(现任平潭综合实验区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等国内考古人并肩奋战,结下了深厚友谊。“现在博物馆里还有我们当年的合照呢!”回忆起当年的场景,罗莱的眼神一下子亮了起来——
“当时探方面积仅12平方米,天气炎热,我们就打着赤膊,用小铲子小心翼翼地剥土,终于成功采集到11件木炭、3件贝壳来进行碳十四检测。结果显示壳丘头遗址距今6500~5500年,这给了大家极大的惊喜,因为这基本可以确定该遗址是福建沿海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这次中美考古合作研究中,罗莱和队员在壳丘头遗址发现了大量关键性文物,不仅揭开了岚岛先民的神秘过往,也有力地推动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逐步走向深入。此后数年,随着国际学术界对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成果表明:南岛语族的“原乡”应该就在中国东南沿海。
万里“寻根”
探寻南岛语族之源起
树有根,水有源。就在罗莱等中外考古学家为溯源南岛语族不懈努力的同时,易立亚对中国的探索也未曾停歇——
怀着对祖源地强烈的向往,此后多年间,易立亚先后到访北京、天津、广东等地,亲身感受到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他还和中国姑娘王辛喜结连理,成为一名“洋女婿”。时光飞逝,忙碌的工作与生活丝毫没有冲淡易立亚心中那个深藏多年的疑问,一个念头反而愈加强烈:“寻根!重走一遍先民的路,就用最原始的方式!”
说干就干!2009年,易立亚毅然辞去国际关系顾问的工作,开启了他的“寻根之旅”。他与当地有名的造船手特鲁波一拍即合。“当时,我们按照一张源自19世纪的图纸,花了3个月时间打造了一艘仿古木舟,我叫它‘自由号’,寓意着追寻自由与梦想。”易立亚回忆道。
经过数月准备,2010年7月,易立亚和另外5名南岛语族后裔从法属波利尼西亚大溪地启程,他们反向沿着先民的迁徙路线,借着星象、季风和洋流一路航行。历经116天、航行1.6万海里,途经库克群岛、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几乎横跨半个地球,易立亚一行人最终抵达福州马尾港。
“我的根就在中国!”当年,易立亚一行登上平潭岛,寻访祖先足迹,在壳丘头遗址种下一棵象征乡愁的榕树,并立碑纪念。如今故地重游,当年栽种的榕树早已绿树成荫。而为了纪念他们的壮举,平潭壳丘头遗址博物馆1∶2复刻了“自由号”。
“14年了!我又回来了!一切就好像在昨天一样!”站在船模旁边,易立亚忍不住伸手轻抚船身,已经54岁的他不禁哽咽,“难以相信,平潭竟建成了如此宏伟的博物馆,它将成为我们南岛语族后人的‘寻根之地’!”
罗莱也沉浸在重逢的喜悦里。
“老伙计们,来照张相吧。”站在平潭壳丘头遗址的文物保护碑前,罗莱挥着手,招呼着焦天龙和范雪春上前,留下新的合影。20年光阴似箭,从意气风发到两鬓斑白,岁月在三人脸上都留下痕迹,唯一不变的是灿烂的笑容。
但这不是罗莱时隔多年第一次回到平潭。2016年12月,他就曾与福建博物院考古队共同对壳丘头遗址、龟山遗址、东花丘遗址等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出土的陶片与文化层进行分析,他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平潭或是法属波利尼西亚南岛语族海上迁徙的“第一块踏板”。
这样的推断,一度令平潭备受考古学界的关注。经过多年发掘,平潭考古取得重大收获——今年3月,平潭壳丘头遗址群成功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的意义正在于此。”罗莱直言,“壳丘头遗址群不仅揭示了平潭史前历史文化,也为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在今年举办的国际南岛语族文化学术沙龙上,罗莱再次谈起“踏板猜想”。
“通过研究发现,南岛语族先民向南太平洋迁徙时,将红土制作的陶器作为盛放食物的器皿,同时带去了植物种子作为生存和繁衍的保障。我们还在先民所搭乘的独木舟上,找到了家猪、家狗的印记,这些动物很可能是从中国的沿海被带到太平洋岛屿。”他向现场同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罗莱看来,平潭的考古仍有诸多未解之谜,他期待着更多人共同参与到相关研究中来,从不同的视角探寻南岛语族这一古老的海洋族群,通过加深学术文化交流,不断促进人类文明互鉴。
文明互鉴
共架太平洋合作之桥
如今,“寻根之旅”已然告一段落,作为太平洋·中国友好协会创始人,易立亚有了新的使命——
多年来,他积极投身中太友好合作事业,不仅促成了协会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开设针对外国留学生的交流项目,还推动协会与平潭综合实验区外侨办签订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备忘录,加深双方在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深度合作。
尽管已过了知天命之年,易立亚依旧干劲十足。今年,他应中国社科院之邀出版英文著作《成功的中国》(Successful China:Guiding Values of China's Success),详细解析了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模式”,让世界认识更加真实的当代中国。
“特别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后,切切实实为太平洋岛国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易立亚说,“我们应该认识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并不是‘我赢你输’的博弈,而是号召大家携手共进,一起把‘蛋糕’做得更大。”
今年11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书面演讲时指出,放眼未来,亚太要继续做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火车头。我们要守正创新,擦亮开放亚太、包容亚太的金字招牌,打造绿色亚太、数字亚太的新招牌,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打造亚太发展的下一个“黄金三十年”。
这令易立亚振奋不已。在他看来,中国是太平洋岛国值得信赖、可以依靠的好朋友,双方应继续秉持“同属一个太平洋”的共识,不断增进了解,拉近彼此距离,挖掘合作潜能,共同在太平洋上架起合作之桥、发展之桥、繁荣之桥。
“在此过程中,不论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学术研究,还是太平洋·中国友好协会,抑或福建平潭,都可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谈及合作愿景,易立亚向记者道出了自己的“小目标”——
未来,他将充分发挥太平洋·中国友好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依托壳丘头遗址博物馆,不断加深平潭乃至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太关系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对于未来,罗莱同样满怀期待,他真诚地说:“希望中国继续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我也盼望着能与中国考古团队再度合作,继续延续我们之间的友谊,共同攻克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难题。”
大事记
●1958年,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时,相关人员在平潭发现壳丘头遗址。
●1985年,福建省博物馆(现福建博物院)派出考古队,对壳丘头遗址进行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
●2004年,由福建博物院、美国夏威夷毕士博博物馆和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组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对壳丘头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
●2015年至2016年,东花丘遗址、龟山遗址相继被发现,证明平潭有大型青铜时代的聚落遗址等。
●202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发表研究成果,证明了最早的南岛语系人群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福建及其毗邻地区,且首次明确将时间追溯到8400年前。
●2021年,“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被国家文物局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
●2023年,《福建省平潭壳丘头遗址群保护规划》获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
●2024年,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记者手记
谱写文明交融共生的美好未来
探寻南岛语族之源,何以平潭?随着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课题研究愈加深入,这个答案逐渐变得清晰。
纵观国际国内,人类起源问题一直是考古热点。而在考古学界,平潭凭借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存,被不少学者认为是南岛语族的“起锚之地”。如今,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已成为我国南岛语族研究的前沿阵地和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相关研究的丰富实践中,不乏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参与者。比如美国学者罗莱,他多次赴中国东南沿海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发掘,与当地考古人员合力推动中外联合考古发展,孜孜不倦地探寻远古密码,为相关研究贡献智慧和力量。这些研究成果也让更多人关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对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追根溯源,是镌刻在人类基因之中的“血缘密码”。在考古研究之外,也有像易立亚这样来自太平洋的南岛语族后人,跨越千万里来到中国寻根问祖。他们热衷于中国文化,博采东西之长,争做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友好使者,奏响美美与共的华彩乐章……
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姿多彩。我们期待,终有一日,关于南岛语族之源的谜题可以水落石出,答案或将进一步揭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形成以及其对周边地区的深远影响。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和平与发展仍是太平洋沿岸多数国家的共同诉求。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我们期许,中国与太平洋岛屿国家和地区携手发展、互利共赢,在走近彼此中增进理解,共同创建不同文明交融共生的美好未来。
相关链接
南岛语系,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语系之一,包含1000至1200多种语言,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南岛语的人口多达4亿人。
南岛语族指的是使用南岛语的人群,现今主要分布在南太平洋到印度洋的上百个岛屿,东至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西跨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岛,北至台湾岛,南到新西兰,主要居住地区包括中国台湾及菲律宾、马来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等。
近年来,平潭已成为研究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相关课题的热点区域。在平潭苏平片区南垄村东北方,坐落着壳丘头遗址群,沿海岸山体东麓背风坡地连续分布,包括西营、壳丘头、东花丘、龟山等遗址,总面积超50万平方米。该遗址群经过多年持续、系统的考古学研究,已建立了东南沿海岛屿地区距今7500年至3000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揭示了该地区7000年以来的史前聚落形态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为探索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