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示范先行 美丽河湖入画来

2025-02-12 09:26:49 来源:平潭网 作者:林舒玲/文 林君斌/摄

日前,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福建省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平潭综合实验区三十六脚湖入选。

近年来,实验区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运用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三十六脚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工作,在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方面示范先行,不断提升平潭人民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俯瞰三十六脚湖

人机联动 管护水平再加码

“您已进入三十六脚湖自然保护区,请不要在此放牧、钓鱼。”

走进三十六脚湖自然保护区,提醒声不时在湖库上空响起。这是正在作业的湖库巡查无人机,也是三十六脚湖(水源区)立体化监管系统的一部分。

“无人机装有喊话器和灯光预警装置,假如发现钓鱼的人,我们可以手动操控无人机,飞至其附近进行喊话预警。如果在湖边发现牛羊,无人机也会通过AI计算,抓取画面进行识别预警,同时通过短信发到相应巡查区域的工作人员手机上,给其发布巡查任务。”三十六脚湖(水源区)立体化监管系统技术员庄耀威介绍,他们把湖库划分成4个区域,每个区域有对应的负责人。

三十六脚湖除险加固工程

三十六脚湖是福建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更是平潭的“母亲湖”,因此,水源地保护工作尤为重要。目前,三十六脚湖已初步形成了“人防+技防”的联防联控机制,以地理信息技术服务手段为基础,结合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水资源管理等综合治理要求,建立了一套全面、科学、系统有效的保护和管理制度。去年,三十六脚湖(水源区)立体化监管系统获得实验区数据要素开发应用大赛一等奖。

内外兼修 资源供给有保障

三十六脚湖山岭环抱,坡陡流急,雨洪均经沟涧。每遇暴雨洪水,湖水上涨,洪水即冲破瑞岭山地区的砂滩。为解决这一难题,实验区充分考虑场地风沙条件,投资0.35亿元,建设除险加固工程,针对性采取砂坝结合溢洪道泄洪的方案,稳定砂坝滩面上的溢流通道,降低溢流风险,有效蓄存淡水资源。

“整个除险加固工程包括新建主坝和副坝,建设防汛路、截渗墙等多个部分。”三十六脚湖保护管理站负责人卢沛昭介绍,工程完工后,“一闸三线”汇集到自然保护区的水都能够存得住。

为了进一步保障三十六脚湖的供水安全,实验区完成了三十六脚湖水源保护区环境应急预案修编工作等,彻底消除一批水源地风险隐患,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防控能力明显增强。

不仅如此,实验区积极引水入岚岛,投资7.04亿元,建设由海坛海峡跨海管道、金井湾管道、天岭隧洞3个部分组成的“一闸三线”平潭段,线路总长约13.55千米,每日引水量可达75万吨。

全面治湖 持续提升水环境

为进一步提升水环境,实验区通过设立平潭三十六脚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三十六脚湖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专题调查研究、建立三十六脚湖外调客水水质控制机制等方式,开展全面治湖。

2023年,实验区印发《三十六脚湖保护区保护管理长效机制(修订)》,明确巡查防控、问题查处、监测预警、联席会商等工作机制;实施三十六脚湖保护区生活污水源头深度截污和末端生态净化工程;

2017年以来,对三十六脚湖自然保护区内的裸露地,选择速生的平潭2号木麻黄等进行造林补植,面积共140多亩,有效减少水土流失,优化土地作物耕作,通过种植芦荟等高附加值的作物,减少化肥和农药对库区水体的污染;

2015年,开展库区清淤和岸带生态修复综合整治,总投资约5100万元,清淤面积82773.02平方米,总清淤量约48.10万立方米;生态护岸长度2.03千米。

“我们还实施三十六脚湖水质综合预警藻类生态防控项目和入湖小溪流水质提升工程,通过投放红白莲、草鱼、毛蟹等物种,控制藻类生长,净化水质;完善应急治水工艺等,保障三十六脚湖生态安全和区内供水安全。”实验区资源生态局水环处二级主任科员刘寒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更加注重系统化治理、精细化管理,建设更高水平的‘美丽河湖’。”实验区资源生态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吉甫表示。

责任编辑:林巧薇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