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语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会议在平潭举行
2025-04-11 09:44:46 来源:平潭网 作者:林彬彬 王焰 林秦东 江信恒 见习记者 高林莎9日下午,“南岛语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学术会议在平潭举行。多位专家学者从多学科、多角度探讨南岛语族的起源、发展与传播,就如何发挥公共考古平台作用、加强海洋文化遗产的发掘与利用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进一步促进平潭史前考古和南岛语族文化研究与交流。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
合力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
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我来了三次,每次来都有收获,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过程。
在各界的不断努力下,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正式设立,这是中国考古博物馆的首个分馆,对壳丘头遗址博物馆以及整个南岛语族的考古研究工作意义非凡。今后,我们多了一个更大的研究平台进行资源共享。中国考古博物馆也来了几位同事,与壳丘头遗址博物馆的专家学者们开展进一步的密切交流合作,包括推动学术交流、展览策划、互动讲解以及在平潭和北京两地搭建平台等方面的深入互动和协同合作。另外,在中国考古博物馆每周的中华民族溯源系列讲座中,我们会尝试加入壳丘头遗址以及南岛语族相关研究的内容。
中国考古博物馆位于北京城市的中轴线上,所展出的文物都是考古所获,致力于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辉煌灿烂的中国故事。它以“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为主题,以“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为特点,以社会形态变迁为基本脉络来设展,集中呈现中华文明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当下,我们需要完整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让海内外了解中国的故事,从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精美的文物中感受中华民族的博大精神。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设立,我认为在发挥双方的优势,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展示和传播南岛语族考古研究的成果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为展示和传播南岛语族考古研究成果做出实质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宇:
从更宏观视角出发,勾勒南岛语族文化发展脉络
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在国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关乎南太平洋众多岛屿上现今人群的起源问题。随着不断研究,南岛语族的起源指向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我们围绕福建沿海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收获了一系列关键认识。这些成果不仅成功建立了台湾海峡西侧(即福建沿海地区)的考古文化框架,还对该地区聚落生态、聚落形态升级模式及特征有了基本了解。
目前在平潭壳丘头遗址群所取得的考古发掘成果,证实了台湾大坌坑文化和我们有着紧密的关联,特别是对于壳丘头遗址群建立起来的距今7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考古学文化序列,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它的文化面貌,也揭示了当时人群的特征、发展与演化过程。考古发现还揭示了南岛语族祖先多样化的生计模式。人骨材料、海洋性生物资源、丰富的陆地资源以及确凿的农业遗存表明,南岛语族祖先的生计模式兼具海洋性和大陆性特点,这种多样化的生计模式符合早期人群从大陆启程向外扩散的逻辑。
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必须坚持多学科研究,只有通过多学科协同,才能全面把握南岛语族人群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我们计划将研究方向向闽江中下游地区拓展,探索其与内陆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将向闽东地区及浙江区域拓展,研究整个沿海地区文化的互动交流情况。南岛语族人群的起源与发展是在中国海洋文明或海洋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只有从更宏观的视角出发,才能清晰地勾勒出南岛语族文化发展的完整脉络。
福建博物院院长楼建龙:
让文化遗产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公众视野
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正式揭牌成立,这是中国考古博物馆设立的首个分馆,对平潭乃至福建的考古研究和文旅发展都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那么该如何让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能量呢?
考古博物馆,顾名思义就是以考古发掘出土品为展品的主题博物馆。博物馆通常包含了收藏、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五个功能。在过去,博物馆的收藏和陈列属性突出,而现今的博物馆愈加重视其自身的研究保护和文化教育功能。建立一家博物馆最根本的目的和最大意义,就是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和生动故事,通过这些宝贵的文物展现出来、传播出去。因此,想要最大化博物馆的教育作用,需在提升博物馆的游览体验上下功夫。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经历了三个时代。1.0时代,大家在博物馆看到的是展品本身;2.0时代,大家在博物馆看到的是除展品以外的文化和历史的故事;3.0时代,不仅要让大家看得见听得懂,还要“摸得着”,这也是时下大家常说的“沉浸式体验”。通过声、光、电融合的全息投影、VR等先进技术手段的使用,为游客营造一个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体验场景。这种展示方式不仅能丰富参观时的交互性,还能极大地发挥出博物馆的教育属性。
建议未来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在设计上,可以围绕其独特的“考古”元素,结合当地的壳丘头遗址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考古公园或遗址公园,通过这种创新的主题文化概念和形式,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让厚重的文化遗产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公众的视野中。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张闻捷:
探索长江中下游农业人群与东南地区狩猎人群的文化联系
西营遗址位于平潭平原镇西营村东部,从1992年开始调查发现,2022年和2023年共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通过筛土并收集文化遗物和动物骨骼,浮选贝壳堆积层土样等工作过程,大量的样本检测分析表明,BK1这个亚层的贝壳堆积年代在距今6800至6500年间。有意思的是,通过浮选贝壳堆积中的土样,发现植物遗存主要为野生植物而不是大规模的农作物。在动物考古方面,西营遗址出土各类动物共计22种。从动物种属看,全部属于野生动物,这说明当时的生业经济是狩猎渔捞。从哺乳动物的比例看,以各种鹿类占多数。鱼类生活习性指示,当时的渔场环境以近岸河口和礁石海岸为主。
此外,通过浮选收集到的动物骨骼发现,西营遗址绝大多数为鱼类。因此,动物考古的重点(也是难点)是鱼类骨骼的鉴定与相关研究。根据这些材料以及对4例早期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初步结果来看,我们推测西营遗址先民为典型的海洋性生业,食物来源以海生类资源为主,其营养级位置远高于陆生生物,并且食物来源十分稳定。
根据西营遗址土壤四层生活面及五层的陶器面可以发现,西营遗址和壳丘头遗址的陶器在器型、刻划纹、空间布局等特征方面明显不一致,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有了大胆的猜想:其一是在距今大约7000至6000年,长江下游农业人群逐步南迁,与东南地区早期狩猎人群进行了初步的文化交流联系;其二是新的文化因素和经济生产方式对西营古人群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造成了陶器群乃至生活方式的逐渐变革,进而出现了四、五层之间明显的文化差异的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张林虎:
构建公众参与、学者互动、跨学科交流的多元互动研究模式
在传统博物馆的模式中,知识的传播往往是单向的,向观众传递着“这是什么”“它有何用途”等基础信息,未来,博物馆应向着更具互动性、体验性的方向迈进。比如大家不仅仅知道这是一个罐或一个盆,更知道它们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用什么样的工艺和材料;古代先民是如何生活、如何建造房屋的,如何利用环境获取食物等内容,在这样的互动模式下,参与其中的公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先民的生存、发展和演化。
平潭为社会各界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想,未来可以迎接来自各个文化遗产学科,乃至环境考古等多领域共同参与,复建史前人类当年在平潭地区是如何生活的。
南岛语族考古研究本质上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其融合了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多学科方法。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过程中,传统考古学主要依托历史学方法,这种研究模式在认识自身文明起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在开展海外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研究时,就会被局限,需要结合多学科的多元视角开展研究。
我认为,可以依托遗址公园平台,构建公众参与、学者互动、跨学科交流的多元互动研究模式,研究重点不仅限于文化溯源,还可以关注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生计方式转变、人类健康等议题。
目前,平潭正在积极申报遗址公园项目,相信平潭会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对史前文明进行整体性保护,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福建理工大学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邓晓华:
南岛语族可追溯到7000年以前的闽越沿海地区
通过语言学、考古学、基因学等多学科维度,我们深入分析了南岛语族的起源和形成,以及其与壮侗语族的历史联系。通过重建澳泰语系的贝叶斯谱系发育树和时间深度,壮侗语族和南岛语族的同源共祖时空范围被追溯到了7000年以前的闽越沿海地区。
南岛语族,从称谓上看是语言学上的分类概念,通常是指使用南岛语系的族亲,南岛语族也是目前人类历史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海洋性族群。南岛语族现存1000至1200种方言,涵盖近4亿人口。在众多研究课题中,最引人注目也备受争议的焦点之一,莫过于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问题。自南岛语族共同体确认以来,学术界对南岛语族的研究已有百年历史,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的同时也伴随一些争议。由此,对南岛语族的研究必须凝聚不同学科、多维视角的合力,特别是融合考古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深挖南岛语族文化内核。
南岛语族这个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但许多人并不了解这个概念的复杂性。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著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张光直联合其他学者将考古学和语言学结合,研究华南地区与太平洋群岛之间土著居民的迁徙路线,并提出了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特别是“闽江口至韩江口的福建与广东东端的海岸”是南岛语族的起源地。通过语言学研究发现,南岛语与壮侗语、汉语方言这两类语言结构类型不同构的语言,存在着一批具有同源关系或底层关系的词汇,这些核心同源词也表明,壮侗语和我国台湾以及太平洋岛屿上的南岛语是具有发生学关系的姐妹语言,也证实了南岛语族起源于中国大陆。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