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三名高中生把牡蛎壳变废为宝 为家乡农田增“绿”

2025-04-29 09:47:09 来源:平潭网 作者:冯荣 文/摄 部分图片由采访对象供图

校内,他们跟随指导老师,融入跨学科知识,一次次认真研究实验,撰写论文;走出校园,他们将研究项目搬进村里,将收集来的牡蛎壳粉作为土壤改良剂投入农田,帮助农作物更好生长,还与种植户、牡蛎养殖户打成一片……

前不久,三名来自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属中学的高中学生何睿辰、刘承东和林启哲带着研究项目《牡蛎壳粉改良土壤:擦亮平潭农业绿色发展底色》,参加第40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荣获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二等奖。

源自生活观察 探索土壤改良之道

“经常在乡村看到堆放的牡蛎壳,既不美观,又占面积,我们想把牡蛎壳变废为宝,改良种植地的土壤,让家乡的农田变得更‘绿’。”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何睿辰三人研究项目的开始,正是源自他们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思考。

学生展示用牡蛎粉改良的土壤

为了把想法变成现实,在学校指导教师冯月銮、黄燕蓝和杨蓉等人带领下,他们向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土壤学教授请教,确定了项目实践的可行性。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三人分工合作。林启哲负责室内土壤检测,何睿辰和刘承东负责户外下乡调研和土壤采集,三人共同完成种植实验和论文撰写。

学生在霞屿村采集土壤样本

去年九月开始,指导教师带着学生深入平潭各乡村实地调研。在平潭建民村、霞屿村、中湖村等地,他们调查村里的种植情况,并采集土壤样本,为化验与栽培实验作准备;在平潭先进村、看澳村等地,他们考察牡蛎养殖基地,收集废弃的牡蛎壳。

“我们对不同村子采集来的四种土壤样本进行改良实验,用pH试纸测定后,得到的的数据基本与实验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局提供的相符。”林启哲说。

为了更加准确、科学进行定量分析,他们还联系了专业的土壤检测机构,对土壤进行指标检测。经检测发现,牡蛎壳粉对于土壤有调节酸碱度、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平潭土壤适合用牡蛎壳粉进行改良。

从想法的萌生到实验,他们一步步推进,也更有信心了。

师生在参赛现场展示项目成果

探究乐趣多 小实验里领悟大科学

改良的土壤是否有效?学生们利用泡沫箱子进行种植实验,并设置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第一次,他们选择了喜钙且生产周期短的农作物——大蒜。可惜,由于牡蛎壳粉施用量没控制好,导致作物生长情况不如预期。

查阅文献、向实验区农业农村局的专业农技人员请教……他们掌握了牡蛎壳粉的用量。“三个月后,实验组收获48株蒜苗,较对照组29株蒜苗,增幅达71.43%;实验组总重量达329g,较对照组提升30.56%,这也能证明改良土壤对作物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何睿辰兴奋地说。

学生展示用牡蛎壳粉改良的土壤

趁热打铁,第二次实验他们选择种植大葱和菠菜,没想到这次实验有了意外之喜。“相较于大蒜,大葱更加茂密和粗壮,而菠菜苗发芽率更高,生长速度也快。”刘承东说,植物的生长过程虽然缓慢,但每一步都充满了希望和惊喜。“看到农作物每天的一点点变化,内心充满了自豪感,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刘承东说。

项目研究过程需要运用跨学科知识,对于中学生来说,着实难度不小。指导老师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教授学生们从多角度研究问题,并借助多种科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实验数据。

“牡蛎养殖是平潭特色产业之一,学生们立足家乡实际,提出利用牡蛎壳粉改良土壤的方案,论证了科学性和可行性,展现了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扎实的实践能力。”冯月銮说,通过参与本项目,学生们实现了课堂理论知识与乡村振兴实践的有效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也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更增强了对‘因地制宜’发展理念的理解和社会责任感。”

省赛频获奖 培养科学创新人才

经过几个月努力,三名学生将各自调查、观测和分析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参与论文撰写。

得益于此前课堂上撰写调查研究报告的积累,这次,学生们显得得心应手。一篇29页的项目论文《牡蛎壳粉改良土壤:擦亮平潭农业绿色发展底色》出炉了,内容涵盖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等,还配有生动的数据图表。

坚持不懈,终有所成。在不久前举办的第40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他们的这个研究项目让不少参观者和专家都竖起了大拇指,“学生们项目很有创意,一个牡蛎壳能被他们研究出这么多学问,真是了不起……”

师生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平潭部分乡村因种植布局分散、生产规模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成果的规模化推广应用。“后续期待这个项目进一步转化和推广,助力建设农业科技示范村。”冯月銮说。

何睿辰等人表示:“希望这个项目能够帮到更多的农户和养殖户,完善牡蛎壳‘变废为宝’的资源化再利用”“下一步,将完善项目数据和成果,把研究项目的成果运用到现实中,真正帮助农民伯伯增产增收……”

作为福建省普通高中“科技创新”特色项目建设学校,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平潭附属中学以“小平科技创新实验室”为平台,注重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教学的跨学科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开设了航模运动、科学小制作、3D建模、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多种特色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目前,学生参与科技类竞赛中获区级以上奖项904人次,其中省级以上183人次。

黄燕蓝说,中小学科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英才的使命,学校将继续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培育懂技术创新、有文化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责任编辑:林巧薇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