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10后”兄妹在行走和阅读中,快乐成长

2025-04-29 09:47:01 来源:平潭网 作者:冯荣 文/摄

《平潭时报·芳草地》为平潭学生构建了一个接触社会、锻炼自我、展现风采的重要平台,“教育周刊”搭建的小记者站也由此培养了无数个优秀小记者。近日,来自平潭城东小学的平潭时报小记者——12周岁的李宥锴和11周岁的妹妹李伊淼,分享他们与《平潭时报》的不解之缘。

三年多来,这对“10后”兄妹参加了三十多场平潭时报小记者活动,从“采访新手”到“独当一面”,他们还养成了每周阅读、写作的好习惯,成为家乡文化宣讲员……

李宥锴(右)和李伊淼展示收藏的报纸

初遇 期待参加每场活动

“哇,姐姐又上了报纸了……”来到李宥锴、李伊淼的家中,充满童真的话语,让人好奇。原来,兄妹俩在新一期的《芳草地》上,发现了表姐林睿可的优秀习作。

兄妹俩和平潭时报的缘分,始于受表姐的影响。2018年9月,那时刚上小学三年级的林睿可,在《芳草地》上偶然看到了小记者招募的消息。在妈妈李晓淋鼓励下,林睿可加入平潭时报小记者站,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张“记者证”。

平潭时报小记者站不仅是同学们学习新闻知识、提升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更是一扇帮助大家了解社会万象、传递正能量的窗口。看到表姐参加了一场场有趣的小记者活动,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篇优秀的作文,兄妹俩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当小记者的种子。2022年2月,梦想照进了现实,李宥锴先申请加入小记者站,成为一名平潭时报小记者。

“加入小记者大家庭的一刻,充满了自豪和无限期待。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开拓视野,锻炼自身实践、写作和口才能力。”李宥锴回忆说。

同年9月,李伊淼第一次以小记者的身份和哥哥一起走进平潭仙霞村,他们化身小农夫,体验稻谷加工成大米,观察水稻生长规律,学习水稻种植技术,真正感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喜悦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

“那场活动太有趣了,至今难忘。那天起,我期待每一场小记者活动的到来。”李伊淼说。

蜕变成为家乡文化宣讲员

参观江继芸纪念馆,感受英雄的爱国情怀,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探访龙海村,体验蔬菜大棚采摘,感受美丽乡村的发展;走进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平潭校区,在智能制造学院师生们的带领下,参加机器人创新科普体验活动,体验工业机械臂、移动机器人等,组装3D全息投影……三年多来,一本采访本和小记者证随身携带,兄妹俩跟随着大记者参加了三十多场平潭时报小记者活动,足迹踏遍岚岛。每一场活动也都见证兄妹俩的蜕变。

为了采访非遗匠人,连夜翻阅资料,列采访提纲;参加“和妈妈来场约会”母亲节活动,为妈妈制作手工礼物和康乃馨……许多活动中的“第一次”,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珍贵记忆。

让李宥锴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是龙年春节来到海坛古城体验岚岛民俗。“此前,我对平潭的传统年俗和海防文化知之甚少。但那次活动,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我领略到了家乡深厚的海坛水师文化和历史积淀。”李宥锴说。

李伊淼也深有同感,她说:“成为小记者后,我更加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学会了如何采访,挖掘家乡文化,用写作记录平潭之美,讲好平潭故事。”从初次采访时的手足无措,到如今热爱阅读和写作,向身边亲朋好友宣传家乡之美。对于兄妹俩来说,《平潭时报》不仅是一份报纸,更是他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妈妈杨虹一路陪伴孩子的成长。“丰富多彩的小记者活动让孩子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开朗,学到了许多课堂外的知识,成为孩子们快乐而难忘的童年记忆,感谢平潭时报小记者站。”杨虹说。

责任编辑:林巧薇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