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福建掀新一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热潮:保水护土点绿成金
2020-12-10 09:10:02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张静雯“十三五”期间,我省掀起新一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热潮,
提前超额完成任务,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居全国领先水平
保水护土点绿成金
在闽西老区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一带的山头,阔叶树与马尾松和谐共长,随处可见的无患子满树黄叶……这里,曾是寸草难长的红壤荒山。“种下这片林子后,环境好了,田里灌溉也有水了。”露湖村村民涂家龙说,随着山林涵养水源能力的提高,土地日益肥沃,原本就种一季稻,现在可以种两季。
在八闽大地,像露湖村这样的嬗变正在生动上演,昔日青山伴着金饽饽一起回来了。
滴水穿石,山河披绿装
我省以山地丘陵为主,山高坡陡土薄,暴雨强度大、土壤抗蚀性比较差,水土流失易发高发,水土流失率一度高达17.25%。1983年,福建把长汀列为全省试点,拉开了大规模水土流失治理的序幕。
经过努力,2011年前后,全省水土流失率大幅降低至9.95%,水土流失治理取得关键性胜利。2011年、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水土保持工作连续两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
“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省吹响了新一轮水土保持攻坚战的冲锋号。“十三五”期间,我省继续发扬“滴水穿石 人一我十”的长汀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掀起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热潮。
强化资金支持,加大项目投入。2016年以来,我省每年安排3亿元专项经费用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2016年至2020年,省级共安排水土流失专项治理资金约15.3亿元,每年用于持续开展省级重点县、重点乡镇、生态村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建设。
部门联动协作,加速推进治理。各省直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强化水土保持工作。2016年至2020年11月,各部门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投资约87.62亿元。
联合驻闽部队支持闽西、闽东革命苏区开展较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细化目标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各地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情况作为各级政府、各部门重要绩效考核指标。2018年起,省里和各地市相继出台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方案,定期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评估,进一步夯实水土保持工作责任。
2016至2020年11月,全省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58.39万亩,占“十三五”规划任务的139.82%,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全省水土流失率从2015年底的8.87%下降至2019年底的7.75%,下降率居全国前列,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领先水平。
开拓创新,绘就富美画卷
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生态治理任务,也是一盘开拓创新的绿色发展大棋局。如何做到二者有机统一?坚持治理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演绎由“红”变“绿”的生动实践。
立冬刚过,长汀县三洲镇戴坊村原贫困户戴永恒夫妇心里却很温暖。“4年前,我在赖公坑荒山上栽了800株油茶,现在收了675斤鲜果,可产油42斤,一斤可以卖到80元以上。”老戴开心地说,除了油茶,自己还养了200多只河田鸡,种了2亩优质稻,加上儿子在县城从事汽车美容的收入,一年全家收入有6万多元,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
“保水护土,也能兴业致富。”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五年来,我省水土流失区经过治理,劣地植被覆盖度持续提高、茶果园等产业得到持续培育和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带来的好处。
在长汀,水土流失率从2015年的8.52%下降至2019年的7.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一倍,实现了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历史性跨越;
在安溪,崩岗地变旅游区,完成了从山光水浊到茶香万里的华丽转身;
大田将废弃矿山治理与其他经济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公园、工业园、家园、农业园、物流园,边治理边收益,让废矿山变成聚宝盆;
平和县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一批水土保持生态公园,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
2019年起,福建水土流失治理由规模化转向精准化。对水土流失率大于15%的安溪、诏安继续开展攻坚治理;对水土流失率大于10%的9个县开展流失斑集中治理;继续打造长汀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示范区;对政和等11个县着力推进治理成效巩固提升和生态清洁小流域精品工程打造……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接续谱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福建新篇章。”省水利厅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林丹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