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丨创新“平潭机制” 激发平潭活力

2020-12-14 08:26:44 来源: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

1607905620(1).png

市民在实验区行政服务中心海坛分中心办理业务(资料图)

平潭网12月14日讯(融媒体记者 翁娟)平潭作为改革的“弄潮儿”,构建高效灵活的体制机制是改革之要、群众之盼、发展之需,更是“综合实验”的题中之义。

“十三五”期间,实验区按照“大综合、扁平化”的路径,对内理顺管理体制、对外创新服务举措,实现党政机构精简、事业单位整合、行政审批集成、自贸亮点频现。五年来,实验区构建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扁平化、高效率的“三区叠加”管理运作模式,党政工作机构限额仅相当于设区市的三分之一、县(市、区)的二分之一,建立了“一个大中心、三个分中心、若干个办事处”的全岛联办便民服务网络,形成了193项自贸创新成果……改革发展中探索出来的“平潭机制”,逐渐成为平潭现代化治理最坚实可靠的发展根基。

简政放权促改革

2019年底,新一轮深层次的机构改革在岚岛大地如火如荼开展。通过乡镇合并,将原有的15个乡镇并入4个片区管理机构,明确片区“乡镇+”的定位;通过人员整合、权限下放等举措,增强片区在项目征迁、招商引资、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主动性。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实验区基层自治能力不断增强,惠民举措层出不穷。

社会救助审批权限,是实验区启动第三轮机构改革以来,下放的2批次31项区级权限之一。在改革进程中,社会救助不仅限于有,更要追求快。

今年5月,苏澳红旗村村民高诚福之子因外出游玩不慎落水溺亡,这让原本就为低保户的家庭雪上加霜。他全家11口都为低保户,生活极为困难。”红旗村村委会副主任高诚财说。基于实验区机构改革推行的简政放权措施,村居第一时间协助其家人向片区申请临时困难补助,而这样的社会救助申请无需从片区流转至社会事业局进行审批,救助环节得到简化,救助资金得以加速下放,在短期内,就有效缓解了高诚福一家的燃眉之急。

苏平片区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娟表示,机构合并后,社会救助额度也大大提高,对于急难型救助对象,需要提高救助额度的,片区可采用党委会方式进行“一事一议”“先行救助”,提高救助的时效性。

社会救助方面取得的成效,只是机构改革的一个缩影。立足片区“乡镇+”的功能定位,改革效益成果丰硕:齐心协力,筑牢疫情防控基层防线;凝聚合力,联合党委遍地开花;关注离岛,乐屿岛告别没有客运轮渡的历史;狠抓发展,推动“海峡恋岛”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注重民生,公益性公墓等民生工程顺利推进……

“通过赋予片区部分人权、事权,能够有效调动片区在服务群众、任用干部、发展经济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实验区党群工作部机构编制处处长熊志华说。

机构整合提效能

在推动乡镇整合的同时,事业单位改革也同步开展。实验区瞄准事业单位长期存在的政事不分、管理僵化、力量弱小、作用有限等问题,大刀阔斧,将原有122个事业单位整合成15个,通过剥离行政职责,解放专业技术岗位力量,破解推诿扯皮、交接不畅等问题。

其中,实验区城乡建设与交通运输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实验区城乡交建中心”)整合了原区公路管理局、区公用事业服务中心、区环境卫生管理所等9家事业单位,实现公路与市政公用设施“一家统管”。

京台高速平潭段平潭互通项目是联通高铁中心站的重要道路项目。今年1月,该项目在与实验区城乡交建中心进行道路移交管理时仅用时一个月,比以往道路移交手续办理整整快了两个月,这一切都得益于实验区事业单位的整合。

“以往移交的时候,道路移交部分对接的是公路局,市政部分如绿化、雨污管网、路灯等对接的是公用事业服务中心。”作为该项目的承建单位,高速至信公司工程部主任陈洪毅表示,由于道路与配套的市政设施属于不同管理单位,在项目建成移交时,需对接多单位,提交多次材料,时间成本较高。而机构改革后,移交时只需对接实验区城乡交建中心,提高了移交效率。

“机构改革前存在养护界面不清、一条道路多家管养的弊病,工作环节繁多、管理成本高、工作效率低。”实验区城乡交建中心道路养护科高级工程师石敏表示,为实现公路与市政公用设施管养工作标准化、高效化、规范化管理,实验区城乡交建中心成立后,推动出台实验区公路与市政公用设施管护管理办法(修订版),统一与建设业主单位办理移交接养手续,统一委托公路与市政公用设施养护单位,按照统一考核办法、考核标准开展日常养护、专项养护、应急养护和考核工作。

以中山大道为例,机构整合前,中山大道主道为省道,由实验区公路局管理,中山大道辅道为市政路网,由实验区公用事业服务中心管理,这就造成一条道路上出现多家单位管理、多家企业养护的情况。机构改革后,中山大道的所有道路、绿化、路灯、标牌标识实现“一家统管”,这不仅便于单位管理,更利于企业养护。

“这样对养护单位来讲节约了很多时间成本,可以把跑部门、跑程序的精力花在养护管理上。”作为中山大道的养护企业,新家园市政养护公司总经理时顺锋深有感触。

事业单位整合以来,实验区通过建立起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的内设机构工作架构,出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借用管理办法等,完善规范事业单位各项管理制度,促进事业单位“瘦身”和“健身”相结合,实现事业单位改革良性运转。

机制创新优服务

1607905636(1).png

台胞拿到了平潭颁发的职业资格采信证明(资料图)

“十三五”期间,实验区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政务服务体系上探索实施了一批突破性、引领性改革,全面推广“一窗通办”“放管服”改革加快向深水区迈进,平潭便民服务群众满意率跃居全省前列。

“本来要三个工作日,结果当天就办出来了,效率非常高。”在实验区行政服务中心海坛分中心“一窗通办”窗口,福建洁大师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仕金顺利完成不动产登记抵押贷款办理,实现当场办结,办结效率远高于国务院对不动产登记抵押业务5个工作日的要求。

目前,实验区已形成“一个大中心、三个分中心、若干个办事处”的政务服务网,办事群众只要就近寻找办事中心,便可享受“全岛联办”的政务服务。实验区行政审批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办事企业、办事群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的背后,是实验区审批职能大集中的制度转变。

此外,为优化营商环境,实验区还实施商事登记制度和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发出全国首张“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首创项目审批集成化改革,试点“一企一证”,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在创新台胞台企金融服务支持上,实验区还开创性地推出台湾地区征信查询服务和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

“有金融证书在手,台胞在岚创业更多了一份‘保险’。”2019年,台胞薛清德成了全国首批获得“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的台胞之一。几个月后,这份证书便给薛清德的事业带来一大助力。

“通过这个证书,我顺利在平潭农商银行贷到了20万元,用在营业场地租金缴交上,贷款申请流程也快速便捷。”薛清德表示,台资企业在大陆常常面临征信难、担保难、融资难等问题,“台商台胞金融信用证书”这项金融创新举措,对不少台胞来说可以解燃眉之急。

作为两岸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平潭紧紧围绕“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先行区”的目标,努力在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的体制机制上率先突破、先行探索,在全国率先开展对台职业资格、企业资质、商品检验采认工作,最大限度便利台胞、台企、台货“登陆”,两岸标准共通实践走在全国前列。

五年来,实验区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开展了220项试验,形成了193项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86项,对台创新成果占福建自贸试验区七成以上,营商环境大幅提升。

展望“十四五”

深化两岸行业标准共通。扩大对台职业资格采信成果应用,争取在平潭设立大陆资格考试点,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国家题库平潭分库,打造台胞考证一体化服务点。

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设置。持续推进实验区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大综合、扁平化”的行政管理体制,着力巩固实验区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理顺区直部门之间、区直部门与片区之间、区直部门与区属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促进整合后的职责发生“化学反应”。

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探索将区直部门的部分权限赋予片区管理局行使,并推动审批、执法部门以及承担较多公共服务职责的区属事业单位向基层延伸;强化区属事业单位服务保障功能,推动区直部门将自身承担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交由区属事业单位承担。

责任编辑:林丹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