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坚守为民初心——“漳州110”系列报道之一
2019-01-21 14:58:10 来源:闽南日报-漳州新闻网 作者:叶明义 吴鹏举 张俊毅 廖瑜婷原标题:29年坚守为民初心——“漳州110”系列报道之一
在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漳州110”值班人员正在接转报警电话。本报记者林忠摄
编者按:
20多年前,“漳州110”就已叫响全国。自1990年创立以来,“漳州110”初心不改、忠诚为民,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丰富和拓展“漳州110”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涵,受到群众的高度信赖和拥护。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多次到“漳州110”考察指导,赞誉他们是“人民的保护神”。今年1月,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赵克志在漳州调研时强调,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深情嘱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永远做“人民的110”,永远无愧于“人民的保护神”的光荣称号。
为深入宣传“漳州110”29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热忱服务、创新发展、从严治警的先进事迹,本报派出采访组深入一线采访,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有一种情怀朴素简单,值得坚守;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110”——在漳州,“110”是一个有温度的电话号码,是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多次到“漳州110”考察指导,赞誉他们是“人民的保护神”。牢记习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深情嘱托,一代又一代“漳州110”人初心不改、忠诚为民,积极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持续探索打击犯罪、服务民生的新途径新模式,不断丰富和拓展“漳州110”的精神内涵,交出建队29年来群众满意率100%、民警无一人违法违纪的成绩单,得到百姓的高度信赖和衷心爱戴。
真心为民,让警界红旗永不褪色
走进“漳州110”基地,“人民的保护神”几个大字映入眼帘、熠熠生辉。
“人民”二字重如泰山,“为民”情怀温润而具体。隆冬之夜,记者随“漳州110”614梯队上路巡逻。“呼叫614,江滨花园有人报警称,其父反锁家中,疑有异常……”接警后,值班民警蔡亚伟和队友不到5分钟便赶到现场。看到报警人焦急的神情,小蔡一边轻声安慰,一边用警棍撬开铁门,在进门确认老人并无大碍后,这才放心离去。从傍晚6时至深夜零时,小蔡和同事接警十余次,水都顾不上喝一口。“累不累?”面对记者提问,小蔡微微一笑:“能帮百姓做点事,再累也值。”
蔡亚伟的一天,是“漳州110”民警日常工作的缩影。从报警台到报警服务台,从三支枪、一辆旧吉普到各项高科技警用装备齐全……建队29年来,“漳州110”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围绕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先后进行5次重大勤务机制改革,探索形成“主动预警、精细布警、多维接警、动中处警”和“智能化指挥、精准化服务、标准化执法、专业化建设”的警务机制。2018年,漳州市区警情比两年前下降32.9%,抢劫、抢夺案件从2016年日均0.27起下降到0.06起,并实现100%破案。
不管岁月如何更迭、工作条件如何变化,人民性始终是“漳州110”不变的底色,“快速反应、热情服务”一直是“漳州110”孜孜以求的课题。近年来,“漳州110”坚持网格化、全天候巡防接处警模式,最大限度将警力摆上路面,以最快速度为群众排忧解难。“工作最苦、坏人最怕、百姓最爱、形象最好”,成为“漳州110”的真实写照。
“每次下夜班走在街上,总能看到红蓝闪烁的警灯,心里特别踏实。”在市医院工作的护士陈小兰说。如今,在人员密集场所,在各时段的大街小巷,群众总能看到“警车常转,警灯常闪”的景象,“警察就在身边,平安就在眼前”是广大市民的共同心声。
“‘漳州110’,为民而生,因民而强。队伍虽几经更替,但每一代110队员都牢记‘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把赤诚为民作为不变的追求,让‘漳州110’这面警界红旗永不褪色。”曾在“漳州110”工作长达18年的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政委吴荣辉说。
暖心服务,谱写警民鱼水深情
在“漳州110”事迹展览馆,一面写着“人民的110”的锦旗,同旧吉普等老物件一起,见证了“漳州110”创业之初的艰辛与荣耀。
1995年,市民叶炳松深夜被摩托车撞倒,肇事者逃离,正在巡逻的“漳州110”民警及时将他送医救治。事后,老叶满怀感激地送来这面锦旗。1997年11月26日,“漳州110”被国务院授予“人民的110”荣誉称号,“人民的110”由此成为“漳州110”为民服务精神的象征,闻名全国。
时光荏苒,警民情深依旧。展览馆悬挂的400面锦旗上,“人民”是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每面锦旗的背后,都有一个110民警心系百姓、暖心为民的感人故事。
“每逢台风暴雨,我们这里的低洼地时常受灾,每一次110的小伙子都及时出警赶到,或背或抱救出受灾群众。”西桥街道大桥社区居委会主任阮一宁感动地说。
“过去,酒吧经常发生打架斗殴,自从110警车每晚在酒吧附近定点亮灯停靠,这里的治安事件大幅下降,我们的生意也变好了。”龙文区某酒吧赵经理特地向110民警送来锦旗。
不久前,某共享电动车公司报案称,刚投放运营的多部车电池被盗。接警后,“漳州110”迅速锁定嫌疑人体貌特征及逃离路线,仅用一小时就抓获嫌疑人。“真是‘神兵天降’!”报警人激动得对民警竖起大拇指。
护送急症患儿就医、解救身陷传销组织的青年、火场勇救受困群众、寒夜救起坠江女子……
在一次次救民于危难之际,在一次次体贴入微的为民服务中,“漳州110”用自己的热血和忠诚,书写让人民满意的时代答卷。两年来,“漳州110”共接到求助报警7.8万起,救助群众上万人。
警爱民,民爱警,警民一家亲。在热忱为民的同时,“漳州110”也深深感受到群众的善意。“一碗生烫”至今仍让“漳州110”原中队长黄赐龙心有暖意,“那天,我在一家生烫店吃早餐,没吃两口就去出警。没想到,回来后老板从微波炉里端出了刚才我没吃完的生烫,还是热腾腾的。”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漳州110”大队长黄海强告诉记者,110民警对群众满意率的追求几乎到了严苛的程度。正是由于对群众利益的极度珍视,使得“漳州110”深入人心,受到群众的衷心爱戴。
精心探索,为群众提供更好生活体验
进入新时代,“漳州110”着力从群众“需求侧”出发,从公安机关“供给侧”入手,将“互联网+”“110+”思维嵌入百姓生活。“漳州110”效应正从警界延展到社会各领域,实实在在提升漳州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去年初夏,一则题为《“芗里芗亲”救了乡里乡亲》的新闻报道引发市民热议。漳州卫生职业学院教师黄玉琴在带领学生使用“芗里芗亲”APP巡防途中,发现一女子在电动车上疑似突发心梗,立即把该女子扶下车急救,直至脱离危险。
黄玉琴使用的“芗里芗亲”APP,是由市公安局主导研发的手机客户端软件。市民可使用该APP注册成为志愿者,通过“我要巡逻”“群防任务”等功能,成为社会治理活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目前,该APP已注册志愿者逾28万名,遍地“红马甲”成为漳州城区的美丽风景。
“正是依托‘芗里芗亲’平台,我们的专业技能才得以在最紧急的时刻,用在最需要的人身上。今后,我们将继续大力弘扬‘漳州110’精神,努力帮助更多人。”黄玉琴说。
近年来,漳州市整合各职能部门热线电话,建立12345便民服务平台,被群众称为“民生110”。市民只需拨打“12345”,或通过邮件、传真、短信、APP等渠道,就可方便快捷地进行各类非紧急事务的咨询、求助。
“百姓信赖‘漳州110’,这也使得110的非警务警情居高不下,占用不少警用资源。”曾任“漳州110”第三任大队长的市公安局副局长许佳认为,“芗里芗亲”APP和12345平台的建立,激发了群众参与社会共治的热情,也有效减轻了民警的处警压力。
日前,“漳州110”微信报警平台正式上线。群众除了可以打电话报警外,还可通过微信视频、文字及门牌扫码报警,满足了特殊群体在特殊情况下的特殊需求。市公安局还将户政、交警、出入境等公安窗口服务前移至微信客户端,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人民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人民的满意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始终牢记为民初心,不断改革创新,让‘人民的110’永葆生机活力。”黄海强表示。
责任编辑:念媛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