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山牧海 走特色路——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的路径

2024-05-07 11:02:38 来源:东南网 作者:张辉

原标题:耕山牧海 走特色路——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的路径

吃饭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大食物观,是更好解决吃饭问题的顶层思维和底层逻辑。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特定时空,吃饭问题将有更具体的解法,大食物观也将有更具体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展开一张小比例尺中国地形图,我们能看到一个背山面海的福建。福建的文明发展史,也是福建人在复杂环境中不断拓展食物来源,想方设法养活自己的历史。

在这里,先民将野生动植物驯化成能够为我所用的地方品种;占城稻、甘薯等舶来品走向全国,成为饥民的“救命稻草”;山民依山而居,开发“森林粮库”;渔民傍水而栖,打造“蓝色粮仓”……有限的耕地资源,艰难的生存条件,逼出了福建人的生存技能,也塑造了独具山海特色的大食物观。

历史上,福建人践行的是朴素的大食物观,就地取材、开荒拓源,满足填饱肚子的基本需求。当代福建人关于大食物观的实践,则更加深刻——不断向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在福建工作时,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所以,我先后提出要建‘海上福州’和‘海上福建’。”

从那时起,福建便大力实施“山海田”战略,山上搞多种经营,海上搞开发经营,田里搞集约经营。山间海边,“两水”(水果种植和水产养殖)开发如火如荼。

在平和县,干部带头开荒种果,全县掀起蜜柚种植热潮。这粒“黄金果”不仅是老百姓改变命运的筹码,也是当地县域经济版图中举足轻重的存在。

在连江县,鲍鱼养殖从无到有,先后突破人工育苗、杂交品种选育、海上筏式养殖和陆上工厂化养殖等技术,为日后创建“中国鲍鱼之乡”打下了基础。

在古田县,农民创新利用木屑、秸秆、棉籽壳、麸糠等农林下脚料,规模化袋料栽培食用菌。

林占熺则发明菌草技术,实现“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向微生物要热量和蛋白质的同时,破解了“菌林矛盾”。

……

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亲手推动培育了茶叶、水产、花卉苗木、林竹、水果、畜禽、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福建践行大食物观指明方向、提供遵循。福建始终牢记嘱托,在建设特色现代农业道路上行稳致远。

吃得饱,粮食是基础。作为粮食主销区,福建同样当仁不让地扛起粮食安全责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真金白银”稳农惠粮,建成高标准农田超千万亩,去年实现粮食生产面积、产量、单产“三增长”,尽显端牢“中国饭碗”的福建担当。

吃得好、吃得健康,必须以多元化消费需求为导向。福建人今天的食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而又科学合理。去年,全省肉蛋奶产量首次突破400万吨;水产总产量约89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约580万吨,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舌尖上的安全”不容有失。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对“餐桌污染”治理作出系统性、整体性批示。福建也成为全国率先治理“餐桌污染”的省份,连续24年将“餐桌污染”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

得益于山海优势,福建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多样性资源。闽清的橄榄、晋江的胡萝卜、武夷山的岩茶、永安的笋竹、诏安的牡蛎……从山海间走来的“土特产”,让“大食物”概念愈加丰富。

为做大做优做强“土特产”文章,福建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工程,打造“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特色产业集聚区,让人才、资金、政策、科技等要素在这里汇聚。

如今,福建的“土特产”不仅仅是福建人的“土特产”。“福”字号产品早已走出深闺,成为南北餐桌上的“大食物”、全国农业版图中的拳头产品。目前,全省累计获批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3000多件,居全国第一位。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福农优品”,涵盖全省70个县(市、区)3000多个绿色优质农产品。

科技护航百姓餐桌。

秧苗住进了恒温恒湿的“高级公寓”,再也不怕倒春寒侵袭;植物工厂打破了四季的边界;蛋禽养殖机器人拥有一双精准识别病死鸡的“火眼金睛”……近年来,福建累计建设设施农业200多万亩,有效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从“看天吃饭”走向“知天而作”的梦想,正逐渐照进现实。

种业“芯片”加速升级,卡住脖子的手指正被一根根掰开。自主选育的白羽肉鸡配套系,打破国外种源垄断;金针菇、真姬菇、杏鲍菇等工厂化栽培专用品种,逐渐实现国产当家作主……我们的“大食物”,是拥有强大科技内核的食物。

科技特派员制度从福建走向全国。20多年来,科特派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现代农业科技带到田间地头,把传统农民培养成“田秀才”“土专家”。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农业互补性强。在闽台合作中,农业是起步最早、基础最好、成效最明显的领域之一。作为大陆最大的台湾良种引进繁育基地,福建通过闽台合作,让许多优新产品丰富了福建人的餐桌品类。

福建践行大食物观,是向山海资源要食物、向科技创新要食物、向农业现代化要食物的过程,更是不断顺应日益多元化的消费结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

责任编辑:陈雅倩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