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两岸专家共话国学
2020-11-01 12:07:52 来源: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孙梦玲/文 江信恒/摄平潭网11月1日讯 10月31日,第三届两岸国学论坛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基地”揭牌仪式在平潭举行。活动当天,邀请了六位两岸国学专家围绕“儒释道视域下的人与自然”主议题作主旨演讲,六位嘉宾分别对主议题阐述自己的理解。
从“制作之原”中探寻中国的治道理想和治术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 张志强
张志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创制”的结果,是从“制作之原”中探寻中国的治理理想和治术思维的过程。他认为,国家制度的优越性背后是历史文明根基所提供的治道理想和治术思维。从当前的中国社会意识形态来看,最典型的体现在国家应对疫情的防控措施。
“在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从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每个阶段都针对人民的需求作出‘创制’,顺应时代的变化来满足人民的需求。所以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任何时候都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张志强说。
儒释道的核心:仁、灭、为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苑举正
苑举正从中国哲学合法性、主体性和合理性问题进行探讨,进而阐述儒释道的核心:仁、灭、为。他认为,中国哲学讲究的是合理性,儒家所体现的天地人伦是一种非常祥和的观点。人要懂得安身立命的精神,懂得如何做人,懂得尽力回报天地。
所以,儒释道的观念应该是积极的、正向的、融合的,这在今年的防疫工作中有着很好的体现。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中国能够及时地做出应对举措,将损失降到最小。中国哲学在中国政策中反映出来,是人伦关系的体现。
“说文解字”所见生态观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朱小健
朱小健以东汉许慎撰著的《说文解字》为切入点来阐述自己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他认为,从《说文解字》古人对汉字的解释可以体现他们的观念,人文生态同进共荣的理念。朱小健说:“当人类做出损害自然生态的行为时,人类自身的利益也会受到伤害。”
此外,朱小健认为万物皆有灵。“儒释道视域下的人与自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它既是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天人合一”的产物,也符合我们国家一直在主张的绿色发展理念。朱小健说:“我们试图把这些传统的观念应用到今天的生活当中来,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性和创造性发展。所以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发展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儒佛相融的自然哲学观
台湾慈济基金会文史处主任暨慈济大学副教授 何日生
何日生认为,儒家所讲的天是生成万物的一个源头,是一种自然力量,所以人和万物本来就是在一起的,人要遵从天道也要遵从自己的本心。但人心向恶或向善时,都会得到相应的自然反馈。
何日生在主题发言中,介绍了慈济实践佛教慈善理念的经历。在节制的基础上,要看到事物的生命力,当其还有可利用价值时,应进行回收再利用,这样不仅能够克制自己的贪欲也能够做到物尽其用,才能让万物生灵进入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维度,天地资源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道性自然的现代意义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盖建民
盖建民通过“道法自然”的观点,阐述道性自然的现代意义。“道法自然”是道家、道教的核心思想,现代意义的道法自然,可以从“他者”和“自者”两个维度理解。从人与他者(外界)的关系来看,自然即是反对外力无端过分干涉,保持一种不受干扰状态下的“本该如此”的自然样态——道性自然。此外,道家养生方术是一种自然疗法。从宏观层面来说,道家医学养生思想强调理身、治心与医世的统一,与现代医学发展模式有某种共通之处;从微观层面来分析,道家具体的医学养生方术中也蕴含有许多极有价值的思想成分。
殖民地的天空——日据时代的知识分子与自然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教授、台湾文学所所长 徐秀慧
徐秀慧结合台湾的历史经历,从台湾知识分子的文化抗日运动谈到自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通过士人传统、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在小说与诗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魅力与深厚内涵。
徐秀慧说,“儒释道视域下的人与自然”,不只是中华文化传统,更是能让我们在大国崛起的时候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如果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兼顾生态文明,那么全世界就会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只是以发展为先导,同时也兼顾了自然生态要怎么跟人类和平有序地经营下去,这是世界发展的一个模范作用。
责任编辑:林丹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