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平潭丨作家刘翠婵笔下的平潭岛:风从海上来

2023-12-08 10:02:12 来源:平潭网 作者:刘翠婵/文 平潭融媒体中心/资料图

平潭岛:风从海上来

平潭岛是被风追的地方。

图片

平潭岛的风,劲爆。风从太平洋西部长驱直入,直扑岛屿,威风凛凛说的大概就是平潭岛的风样。一年里,风一吹,就是二百多天,还都是七级以上。岛在海中,也在风中。风是岛的叹息,也是岛的传奇。

图片

“碗礁一号”沉船就是风中的叹息与传奇。平潭岛所在的海坛海峡,是一条“风管”,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海道。300多年前,一艘船,一群水手,4万多件产自景德镇的外销瓷器,没有到达预期的港口,在巨大的风浪中,沉没在碗礁附近。那时的风是悲剧。

300多年后,沉船地成了宝地,风浪洗劫的瓷器成了宝物。这块海域,以全国沿海沉船遗址分布最密集、种类最多、年代序列最完整成为大陆沿海首个国家级水下遗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里有了陈年的惊喜,闪着冰冷的水光,许多沉船依然像谜一样躺在风浪之下海底深处。

图片图片

在风中,悲与喜,都是风口。只是你不知,会站在哪个风口上。

初冬傍晚的北部生态廊道,起风了,大海迷蒙,风车在海里转,风追着人在海边转。如果没有风,岛就是扔在海里的巨石。没有离开,也无所谓有抵达。没有伤痕,也不会有光芒。

图片

南岛语族的先人御风而行,是风,成就了他们的迁徙,是风中之路让他们看见了大海和星辰。是风,把出发于平潭岛的古老口音,播撒到辽阔的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众多岛屿上。

图片

6000多年前,他们远行,驾舟出海,驾的是独木舟,行的是波涛路。风浪无数次淹没过他们,也无数次成全过他们。他们借着风势、洋流变化与星星导航,往台湾,往菲律宾,往广袤的太平洋和印度洋。在风中,登上了一座又一座岛屿,形成了现在世界上最庞大的分布于南太平洋及印度洋岛屿的南岛语族族群。

图片

6000多年后,他们归来。2010年7月,6名南岛语族族群后人登上独木舟,重行波涛路。从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启程,迎风逆旅,沿着祖先从中国东南沿海迁徙到太平洋岛屿的路线,历时4个月,远航1.6万海里,重返平潭。一如从前,星星导航,随波逐浪。海风巨浪一路伴行“寻根之旅”,出发时的岛屿,是回家时挂在港口的灯光,一路照耀他们归来。

图片图片

星星还是万年前的星星,但风中归来,已不是从前的样子。万里归途,风餐海宿,似乎只为了刻在骨血里的乡愁。

乡愁有形状吗?如果有,大概就是风的样子,绵延不息,无处不在,却又是抓不住的空茫。在平潭岛,乡愁更是风的样子,巨大,不可抗拒。时时相拥又时时离去,把握不住如水随天去。在猴研岛,乡愁长度68海里,是一张寄往台湾岛的邮票,贴在海的彼岸。

图片

我们一群“采风”人,大部分来自岛上,从各自的岛屿来到平潭岛采风,像走亲戚。海南岛,厦门岛,台湾岛,西洋岛,或赫赫有名或小如弹丸。岛与岛之间,似乎也有“乡愁”,每个岛都是孤独的存在,但因为大海,岛屿又紧紧相连。平潭岛似乎也成了大家的“乡愁”,来了又来,看了又看……

图片

谁又会是谁的乡愁呢?

想起“碗礁一号”沉船上的瓷器,它们从陆地到海底,风暴中死去,又从海底回到陆地,高光复活,被赋予意义,被深深赞美,成为“风物”。出海的瓷器,是泥土的轮回,漫长的轮回,但至少轮回了,那些沉没在风中的人们,再无音迹,他们已经没有乡愁,大海的收留,就是最后的乡愁吧。

图片

风中有叹息:风太大。

风中也有惊奇:风大又怎样?

作者笔下提到的

68海里景区、北部生态廊道等

都是十分值得打卡的地方

快跟着小编

一起去看看吧

↓↓↓

68海里景区

68海里景区

由猴研岛、研后岛和限山岛

三个主岛组成

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本岛

最近的地方

图片

景区内

怪石嶙峋

风光绝美

不仅能欣赏鬼斧神工的海蚀地貌

也能静静感受海岛风韵

图片

北部生态廊道

北部生态廊道

位于平潭苏平片区的北部

沿线海岸湾澳崖壁间隔分布

有自然生态岸线、海蚀地貌

海岛渔村和遗迹古景等旅游资源

沿着蜿蜒平坦的环岛公路

慢慢行驶

360°的绝美海景

犹如精美的水彩画卷

在眼前徐徐铺开

图片

这条集旅游、观光、休闲运动等

于一体的海滨绿色长廊

犹如闪闪发光的玉带

飘扬在平潭北部山海间

串起多处美丽的风景

成为许多市民游客

趋之若鹜的网红打卡地

图片

刘翠婵,福建霞浦县文联主席。作品散见《福建文学》《散文选刊》《读者》《南方人物周刊》等。曾获第21届福建省优秀文学奖等。有作品入选《2011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福建文艺创作60年选•散文》《福建优秀文学70年精选•散文卷》《闽派诗歌•散文诗卷》等选本。

责任编辑:林巧薇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