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平潭丨作家翁婷婷:从平潭俗语“马贻顺”讲起

2023-12-11 10:09:21 来源:平潭网 作者:翁婷婷/文

从平潭俗语“马贻顺”讲起……

平潭话属闽东语系,保留了许多中原古音,比如:“厝”就是房屋,“鼎”就是我们的锅,“鼎边糊”就是锅边糊。古中原的文化,却在闽地以这样的方式留了下来,在唇齿中融合、打碎、重塑,在海风中代代相传。

图片

小时候不听话,妈妈总说:“快静啦,某某要来抓小孩啦!”这里的“某某”有时是“阿扁颠”,有时是“雷公”,有时是乡里人口口相传的人物。乡土艺术形式多样,童谣、古语、传说、戏剧、音乐、宗教、建筑……勇敢的海山哥和勤劳的海山嫂,亦讲亦唱,数不清的故事流传民间。

平潭人觉得一个人不大方,很小气,就说他是“马贻顺”。福州人则是说“这人是贻顺哥”。“马贻顺”确有其人,他的原型是清末在福州三保开丝线店的小商人马贻顺,后来才成为闽剧《贻顺哥烛蒂》的主角。这部戏诙谐幽默,影响长远,“吝啬鬼马贻顺”的形象深入人心。闽剧已流传四百余年,在闽东、闽北甚至台湾一带都有大批观众。《闽剧史话》书中说道:“用意气风扬来形容闽剧,再好不过”。

图片

据史料记载,闽剧的发展要从清朝说起。清朝徽班进京,演变成京剧。辛亥革命后,徽班没落,留在福州的京剧艺人只能带艺进闽班,或者给闽剧弟子授艺。1930年前后,闽剧就发展成一个都市化的戏种。文人雅士和闽剧艺人合作,推陈出新,好戏不断涌现。普通市民、各路乡绅喜闻乐见。“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戏是假,看客情感是真,加上题材多来源于生活,又以平话演唱,欣赏者众多。1940年前后,福州的闽剧进入黄金时代:戏院林立,名角如云,戏迷狂热。

图片

最令人称颂的是,国内戏曲机关布景师中的翘楚均是闽人。闽剧布景推陈出新,摒除过去只有屏风桌椅、“出将入相”的单调布景,加了不少机关背景,一幕一换,效果拉满。上演“陈靖姑大战龙潭角(福州仓前)恶蛇”一幕,闽派布景师竟然把一只“大蛇”放在舞台中,巡游挪动,吐出鲜红的信子,甫一张嘴,狰狞形状令前排观众大吃一惊,纷纷往外逃命。1935年,上海共舞台推出《火烧红莲寺》一剧,共34集,邀请福州布景师李靳设计舞美。李靳技术高超,布景十分真实,号称“真山真水”“真鹰真熊”。在他的设计下,无数“剑影刀光”点亮舞台,《火烧红莲寺》连演四年,成为了不少上海观众的文化大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布景师进入上海美院、电影厂、戏剧院,授业收徒,继续为我国戏剧舞美事业发光发热。

图片

我随爱人前往青观顶村,路遇苍海村,村口立一大石,上书“中国词明戏之乡”。苍海村和戏剧有何关联?原来,这里的霞海禅寺便是平潭词明戏的发祥地和根据地。后翻阅《攀讲平潭》一书才知道,词明戏是产生在闽剧之前的平潭古老戏曲剧种。演唱形式“锣鼓千唱,后场帮腔”,可能是山东一代的戏种经沿海传入平潭。

图片

无论是何种剧,能存活数百年,确实不易。除开演员技艺精湛、舞美精巧,剧本是关键。平潭闽剧剧作家陈道贵先生的《天鹅宴》获过国家文华大奖,我先生对另外两部《凤凰蛋》《画龙记》也都颇感兴趣。而这也是闽剧生命力顽强的关键所在。

图片

词明戏

日前

在实验区有关部门指导下

平潭词明戏

准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片

据悉

词明戏从明末清初流行于
福建闽中地区的平潭、福清、长乐等沿海地区
早期为宫廷乐

有人戏和木偶戏两种演出形态

被称为“岚岛戏曲活化石”

是过去岛民牧海而归的最佳消遣之一

曾一度面临失传

图片

几年前

金井片区苍海村村民林心惠回乡

带领村里一批词明戏老艺人

共同保护传承平潭词明戏

图片

苍海村的霞海禅寺
是平潭词明戏的发祥地和根据地
创建于元代
修毁交替,几经沧桑
前殿中间设有木构活动戏台
林氏几代艺人在此久演不辍

图片

在他们的努力下

2022年,平潭词明戏被列入

福建省第七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人物名片

翁婷婷,女,85后,中学化学教师,现居福州,常常怀念家乡的土地、石厝和浪花。

责任编辑:刘春兰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