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平潭丨作家陈有芳:龙王头浪古今声
2024-02-08 17:13:34 来源:平潭网 作者:陈有芳龙王头浪古今声
作者:陈有芳
夜深人静,龙王头沃口的海浪声,可传至数十里之远。自古以来,这神奇浪声,被平潭人称为“龙凤头浪”。少时,我相信,这是东海龙宫的金箍棒被孙大圣取走,没了定海神针所致。
成人后,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龙王头沃口位于海坛湾南端,偌大的弧形海湾,面对广袤东海。每当太平洋掀起波涛,特別秋夏季节形成的台风,其深海大浪往往先到达这里,在浅滩的逼迫下,搅动拍岸潮水。即使无风的日子,也会发出具有穿透力的吼声,直达远处。因此,“做浪”(平潭土话译音)声起,人们就会收拾网具,渔船靠岸,及早防风,避免损失。龙王头浪因此成为自然的台风报警器。
听着龙王头海滩的故事,吃着美味的海产品,感受着渔人的粗犷豪放,熏陶着海洋文化成长,走出海岛工作就业。离乡几十载,偶回故乡看着家乡的巨大变化,心中感慨万端。
相传乾隆年间,狂风骤起,一夜沙埋了海岛十八个村子,其中就有龙王头沃口附近的几个乡村。沧海桑田,地貌改观。少时耙草,我曾目睹被大雨冲出的古村落遗址,碎碗、破瓮、老树头等等,布满山沟。村民打井,沙埔数尺之下,即为黑色沃土,印证这里曾经稻田连片的史实。
沃口连着台湾的海港,距新竹仅68海里。明清两代,平潭竟成为倭寇的一个登陆点。抗倭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清代,延续两百多年的戍守台澎、三年一轮的换防兵制,先人也投身其中,俗称“吃钱粮”。几年前,在龙王头沃的墓仔口小山上,还出土两尊锈迹斑斑的清代古炮,我还特地前往拍摄,这里当年是一个守边的据点。抗英名将江继芸的故居,距此不过数里之遥。
龙王头沃口给人许多欢乐。少时,我和一帮小伙伴们,在这里学泳潜水、捉蟳摸蟹、拾贝捡螺、磹钓海鱼,忙得不亦乐乎。稍大,每趁假期,我又加入寻海行列,初尝谋生的劳辛。在沃口拉大网,是内陆人绝少知悉的捕捞作业。渔船先出海撒下巨网,靠岸后,几十人分成两拨,间距两百米左右,边拔边靠拢,直到合龙起网,倒出鱼鲜。上世纪五十年代,我曾见过几次“网夸”了的惊人丰产现象,迿游进沃的鳀鳁鱼群,多到连网都拉不动,卡在海水中了。次日,村子周边的石坪上,晒满了白花花的鱼鲜。那时,一担鳀鳁鱼,仅两元钱,吃海鲜都吃到怕了。
定居福州后,每年酷暑难忍,我总要抽空返乡游泳;让蓝蓝的海水洗浴身心,洗出疲惫与暑热。这几年间,家乡巨变。原本荒僻的龙王头大沙埔,十余里长的海坛湾岸,被宽阔的环岛公路环绕。入夜,海渔广场,灯火辉煌,汇成长龙,一派迷人美景。白天,退潮时,沃口海滩上,满是外来游客,各种口音交织在海滩前,龙王头成为外来客旅行平潭的首站。
龙王头尚有不少奇特景观,不为外人所知。沃仔角山上,有一处“狮子戏球”景观。石狮子惟妙惟肖,形态逼真;百余米处,涨潮时,浪花会溅着一块圆形巨石。台风过后,人们会发现,海上巨石的位置,被轻易移动,甚至搬来搬去,令人惊叹风浪的力量。
龙王头的浪声,穿越古今,家乡平潭正往国际旅游岛方向发展,祝愿家乡越来越美,越来越好!
作者笔下的龙王头
是来平潭必去的打卡点
可以从早玩到晚哟~
龙王头的热闹
从凌晨五点开始
作为观赏日出的绝佳地点之一
许多追赶“浪漫”的人
早早聚集在这里
只为捕捉最美时分
当一轮橘子圆冲破海面
目之所及仿佛增添了万般色彩
碧波万顷的大海
也渐渐变得明媚起来
这里
当然少不了海上运动带来的快乐
在蓝天白云下
风筝冲浪选手争奇斗艳
让碧空更添生机
海面上
一艘艘快艇载着游客疾驶而去
留下一串串欢腾的浪花
傍晚
随着海水浴最佳时间的到来
这里变得越来越热闹
玩水、踏浪、踩沙
游客的欢呼声、海浪的拍打声
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另一边
星辰大海一期项目——鲸喜bar
亮起点点星光
在浪漫的氛围中
游客们悠闲躺在懒人沙发上
一边享用着美食和酒水
一边观看露天电影
十分惬意
无论喧嚣与宁静
龙王头都能提供多元的玩法
让游客尽享滨海旅游的乐趣
作者简介
陈有芳,平潭人,《八闽警坛》副主编。发表论文60多篇;三次获评全国金盾文章(论文)一等奖;2001年获福建省“五一奖章”;先后五次记功,事迹为《人民公安》《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等报刊报道。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