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平潭 | 作家余素:端午“五日节”

2024-06-07 10:14:52 来源:平潭网

端午“五日节”

作者:余素

“初一钉菖蒲,初二起糅垛,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晒午时,龙船赛起来。”这段平潭人耳熟能详的歌谣,道出了海坛岛端午节的“豪横”,一过就是五天。从五月初一开始,家家户户的主妇们都在为过节做准备,到初五渐入节日高潮。因此,平潭人把端午节又称为“五日节”。

在古早平潭,老辈人把端午节当年来过,因此仪式格外端重。五月初一,主妇们开始在大门边挂观音草和菖蒲等以示辟邪,各家各户还忙碌着蒸包子,当地土话叫作“做粿”。初五是端午的正日,房前屋后喷雄黄酒,给小孩点雄黄,佩戴香囊。

在海岛,米是极为珍贵的物产,因此早年端午节除了少数人家吃粽子,吃面饼才是过节的重头戏。

煎面饼是一年一度端午节的头等大事。初一至初五,城里与乡下吃面饼的时间不一。相传旧时老街狭窄过于拥堵,过节时人们从各乡各村涌向城关采购,摩肩接踵间,乡民邻里发生了纠纷,甚至大打出手,于是大家就约定端午节分五日过,由各家选日子。

端午节吃面饼,摊面皮是第一步骤。面皮虽然相当于饺子皮,但比饺子皮难做。面皮要做到皮薄细滑又有劲道,和面是关键。面粉加水,再根据比例加入适量的淀粉,打上鸡蛋调均匀。有经验的家庭主妇都懂得和面要提前两小时,面醒熟后做的面皮才更有韧性。

摊面皮绝对是技术活,一是火不能太旺,二是油不能太多,三是翻皮的时候动作要快,否则面皮会糊在锅里。勺子舀面糊时,最好是一勺均匀地倒在锅里,一勺就摊一张面皮,这样的面皮才有卖相。

老阿嬷回忆说,以前平潭农村都使用土灶。锅太大,风箱烧柴禾,锅的温度也很难控制。但是阿姆们自有办法,她们在煎面皮时,因为面皮太大张,所以在翻面皮时总是运用手力,“啪”的一声翻在大木锅盖上,摊、翻等动作流畅,一张接一张,娴熟利落,如同电影里的武林高手。手指翻飞间,一叠叠面皮就盛在竹篮里了。

近水楼台,平潭的煎饼馅海鲜自然是主角。海蛎、鲜蛏、虾仁是主打食材,如果不嫌麻烦,还可加入蒸熟的蟹肉和虾菇肉,虽然剥起来费力,但吃起来鲜香无比。除了这些主打馅料,还配以猪前腿肉,蔬菜是包菜、绿豆芽和发水后的笋干。为了追求色彩好看,还会加入适量的胡萝卜丝。当然,泡一点儿当年的头水紫菜,口感滑嫩,据说这也是包煎饼的“灵魂”。在平潭有这么一说,如果煎面饼没有紫菜掺入,就如同海蛎饼里没海蛎。

炒配料比摊面皮容易,只是步骤不能错,要将海鲜、猪肉和素菜分开炒。如果三者混合一起炒容易串味,海鲜的鲜度就差了很多。馅料炒好,一盆盆摆开放上餐桌,香气缭绕,仿佛盛开的岁月之花。不禁感慨,平淡如水的日子,被这些传统节日一个个串连起来,生活就有了滋味,节气就有了传承。

随着时代的推移,一些古老的习俗已慢慢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但端午节的有些习俗仍保留下来,除了吃面饼,还有出嫁的女儿要在节日回娘家给父母送礼物,俗称“分节”。旧时比较讲究的人家,女儿回娘家时手提一种木头的龛,里面可以放线面、鸡蛋、糖粿还有鱼、肉等,上面还盖上红纱巾,十分好看。女儿嫁出去后,年年端午节都要回娘家“分节”,无论你是60岁还是70岁,只要父母健在,都要“分节”。

海岛端午回娘家“分节”,这真是一个优良传统。我甚是羡慕“分节”的诸娘子们,她们提着大包小包骑个小电驴就能到娘家吃面饼,聊聊家常,甚至向父母撒个娇……而我远嫁福建,每到过节时,只能给在四川的父母寄个包裹。分隔两地,除了书信,过节的仪式感,就是收到千里之外藏着思念的沉沉包裹吧……

有别于其他地区

平潭的端午节要过上整整五天

没错,就是这么独特!

一起来具体了解下吧

作者简介:余素(本名余小燕),四川内江人,中国作协会员。现居福建平潭,供职于平潭融媒体中心。著有散文集《指尖起舞》《萤火流年》《坛中日月长》以及平潭民俗文化丛书《行走海坛》《海坛掌故》《平潭行旅》。

责任编辑:陈雅倩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