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平潭丨作家欣桐:从海岛的端午节说起

2024-06-10 09:47:43 来源:平潭网

从海岛的端午节说起

作者:欣桐

又是一年端午节,这一天全国各地都盛行赛龙舟、吃粽子,门上插菖蒲、艾蒿也是必不可少的习俗。我所在的平潭岛,端午节会持续五天,制作面饼成了节日里的重头戏。

“初一钉菖蒲,初二起糅垛(也有地方作“浸糅箬”),初三煎面饼,初四做节仔,初五晒午时,龙船赛起来”。这几句民谣充分印证了平潭端午节的别致习俗。

因此,平潭人将端午节又称作“五日节”。老一辈的平潭人是把它当作年来过的。据传,一年里有“四年八节”,“四年”即指: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五月端午,八月十五。而端午节是从初一一直过到初五,从初一开始就在门边挂上观音草以辟邪,接着蒸包子,到了初五那天要在家的四周喷洒雄黄酒,给小孩点上雄黄,吃面饼,家中的被帐、袍袄等都需搬到户外或阳台上进行晾晒,这便叫做“晒午时”。

初一到初五,煎面饼成为家家户户的大事。吃面饼的时间自定,但做面饼的程序却不能省略,这时候,海岛上的家庭主妇几乎都倾巢出动,到菜市场寻找包面饼的食材。

既然是煎面饼,那么制作面皮便是第一步,这面皮就相当于包饺子用的皮,而要让这面皮做到皮薄细滑且又有劲道,和面便是关键所在。将面粉加水,再按照一定比例加入适量的淀粉,打上鸡蛋搅拌均匀。有经验的家庭主妇都知晓和面要提前2小时,因为只有经过发酵后的面皮才会更具韧性。

摊面皮有三个要点,一是火不能太旺,二是油不能太多,三是翻皮的时候动作要快,否则面皮会糊在锅里。勺子舀面时,最好是均匀地倒在锅里,且一勺就摊一张面皮,这样的面皮才有卖相。

据老辈阿姆回忆,以前平潭的农村普遍使用土灶,锅非常大,靠风箱烧柴禾,锅的温度很难把控,不过阿姆们自有她们的办法。她们在煎面皮时,由于面皮过于大张,所以在翻面皮的时候总是运用手力“啪”的一声就将其翻到了大木锅盖上,摊、翻、收这样的程序,一张接着一张,动作娴熟又利落,就如同电影里的武林高手一般。

言归正传,主妇们把面皮煎好后,就准备操锅烹煮了。

在平潭,包煎饼当然是少不了海鲜的,比如海蛎、鲜蛏、虾仁等,如果不怕麻烦的话还可以加入蒸熟的蟹肉、虾菇肉以及猪前腿肉,蔬菜通常有包菜、绿豆芽以及发水后的笋干等,为了让色彩看上去更美观,还可以加入适量的胡萝卜丝。把这些都准备妥当之后,接下来便是炒料。

要注意在炒配料的时候,需将海鲜与猪肉分开来炒。有经验的主妇说,如果混在一起炒,味道串味之后,海鲜的鲜度就没有了。在包面饼时,自己想吃多少,就包多少馅料,颇有点日本料理DIY的感觉,这也算是海岛端午节的一种另类自助餐。在包面饼时要注意,在包实封口的那一端可以多包一些馅,而入口的那一端可以包得薄一些,这样会更易于入口。

初夏里,阳光甚好。一家人围坐一起,配以一碗清淡的淡菜或是花蛤汤,动手包面饼,谈笑间享受美食是端午节里最为浪漫美好之事。

随着时代的不断推移,一些传统习俗已经渐渐地从我们的生活当中消失了。据说,早些年间,平潭的端午节还有挂香袋的习俗,可如今几乎已很难见到了。在四五十年代的时候,平潭潭城港内常常会举行赛龙舟活动,俗称为“扒龙船”,然而到了六十年代后,由于竹屿口堵港,这一风俗也就随之消失了。不过,吃面饼以及女婿在端午节这天给岳父家送礼,俗称为“分节”的这些习俗还保存和传承得相当好。

在平潭已经生活近二十年了,还记得在四川老家时,端午节有着吃蒜头炒肉和用中药草烧水给孩子洗澡的习俗。在端午节这天,在川西坝子的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烧制一道菜——大蒜红烧肉,蒜头没有被拍烂,就是整粒的大蒜与猪肉一起红烧。吃饭的时候,母亲总是会给孩子舀上好几大瓢大蒜,她固执地认为,在端午节这天吃了大蒜,有着大补和去除毒气的功效。可能是因为大蒜吃得太多的缘故,在端午节这天,一起玩耍的小朋友中间,时不时就会闻到大蒜味的臭屁传来,大家心里都清楚但却并不点破。因为,几乎所有的玩伴都吃了大蒜烧肉,也都会放这样的臭屁,这时候的臭,达成了一种共识,所有的母亲都以养生专家的口吻告诉我们,这是吃了大蒜排出的毒素!

隔着几千里的距离,在异地怀念故乡的端午。吃着海岛特有的面饼,回味童年时光,令平淡的日子增加了些许诗意的怀想。

有别于其他地区

平潭的端午节要过上整整五天

没错,就是这么独特!

一起来具体了解下吧

作者简介

欣桐(本名余小燕),四川内江人,中国作协会员。现居福建平潭,供职于平潭融媒体中心。著有散文集《指尖起舞》《萤火流年》《坛中日月长》以及平潭民俗文化丛书《行走海坛》《海坛掌故》《平潭行旅》。

责任编辑:林斯峥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