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平潭丨王长德:妈妈的端午粿

2024-06-11 09:35:46 来源:平潭网

妈妈的端午粿

作者:王长德

每当端午节到来之际,我都会想起老家过端午节的习俗顺口溜:初一挡门青(钉菖蒲),初二浸粿叶“起肥母”(做粿准备工作),初三做粿囝,初四做节囝,初五煎面饼。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我们盼望着过节,尤其是端午这样的大节,更是翘首期盼。

端午节留在我记忆深处最难忘的莫过于海菜粿,小时候母亲为了过节,早早就把麦子磨成粉,然后通过不同的筛子筛成粗细不等的麦粉,最细(相当于面粉)的以备煎面饼,一般细的以备做粿皮,粗的就是麦麸。端午节上档次的“奢侈粿”一是“豆粿”(蚕豆馅料),二是“起家粿”(纯面粉加蔗糖),我们一家十个人,吃不上“奢侈粿”,只能吃“麦麸粿”(麦麸做馅料)和“海菜粿”(海菜做馅料)。

说起海菜粿,父母亲为了满足我们有粿吃,便去海边采摘礁石上的海菜用于做粿馅料。采摘海菜最佳时间是在清明节过后的大潮时(因海菜长于较深的礁石上),那个时候采摘海菜的人多,往往采到的量比较少。我读初中时为了多采摘海菜好多次都是下海游泳,游到退潮趟水也难到的礁石上采摘,因未到端午节天气还寒,好几次冷得瑟瑟发抖……

做馅料的海菜,据查相关资料,是海上石花菜的一种(石花菜属海藻科,种类较多,富含微量元素、维生素)。采摘回来的海菜要晒干储存,待做粿时提前两天放水中浸泡,要不断换水以淡化海菜的盐分,接下来将海菜剁细后放在锅里煮熟,然后放石臼里舂成泥状,最后拌上蔗糖就成了做粿的馅料。

如今的海菜粿是天然食品,可那个年代家里穷得连做粿的蔗糖都没有钱买,只能用少量的蔗糖加一定量的“糖精”,粿皮没有精面而是自家磨的二等麦粉(含有麦麸)。每次过端午节为了让我们全家放开肚皮吃粿,母亲都多做了海菜粿和麦麸粿,希望我们能够吃饱。小时候的我多吃了海菜粿都会拉肚子,现在想起是过量摄入海藻。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从吃得饱到吃得好,过端午节时,海菜这样的馅料逐渐被淘汰。到了90年代初我们兄弟都成家立业了,每当过端午,母亲都会做许多粿,通知我们各小家去“搬”,各种粿都是我们小时候想吃的“奢侈粿”。母亲还做了少量的海菜粿,是父亲的“忆苦粿”——这时家里的条件好了,母亲将舂烂的海菜泥,在锅里用花生油翻炒后,拌上炒熟碾碎的花生米和纯蔗糖,用的当然是精白面粉了,这样的海菜粿吃起来香甜可口,又解馋。

到了新世纪父亲年迈了,端午节前母亲总会说,阿命,再去采海菜吧,做你阿爸的“忆苦粿”。听到母亲叫年过半百的儿子“阿命”,我心头一热,赶紧想办法去采海菜,母亲做好粿,还是一家一家地送来。后来母亲不在了,过端午节时,想吃端午粿只好到街上买了,可买不到父亲喜欢吃的“忆苦粿”……

又至端午,忆起妈妈味道的——海菜粿,禁不住泪湿衣襟……

作者笔下平潭的端午

有什么习俗呢

一起来看看吧!

月初一

钉菖蒲

平潭人民在五月初一

会将艾草、菖蒲挂在门的两侧

用火红且吉祥的红纸带固定着

艾草和菖蒲都是芳香植物

其气味可驱除害虫

聪明的祖先

就选择在五月初一这一天“档门”

即是挡住瘟疫和病菌

在这咸咸的

有海水气息的小城里

艾草和菖蒲叶子的香气四溢

端午的味道从初一开始

蔓延在大街小巷

五月初二

起糅垛

在平潭

粿箬是平潭的特色小食之一

需要用米、麦磨成粉浆

或掺上蒸熟的番薯、红糖

让其发酵,入蒸笼熟成形,酸甜适口

因为粿蒸熟后会膨胀起来

所以命名为“起家粿”

寓意发家致富

五月初三

煎面饼

面饼是最能代表

端午特色的美食了

平潭方言的“面”与“绵”谐音

有“福寿绵长”的美好寓意在里面

煎面饼前,要先做面皮

用面粉和地瓜粉加水,打上鸡蛋

调成牛奶样的液体

用勺子一挥一摊就成一张面皮了

煎好的面饼里需要裹着馅

馅料是预先炒好的

如海蛎、蛏、虾仁、蟹肉

以及猪肉、包菜、绿豆芽、笋干

需要注意的是

在平潭端午节民俗里

有新丧的人家不得煎面饼

得由邻里或亲友赠送

送的数量只能奇数

表示丧事不成双的良好愿望

五月初四

做节仔

大部分平潭人

选择五月初四晚上过节

主要是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和缅怀

因此各家都要煮一顿大餐

一家人围坐乘凉品尝美味

一起庆祝节日,便叫“做节仔”

五月初五

曝午时

在平潭

端午节还是民间的卫生节

这种清扫庭院的活动从初一开始

初五则是高潮

这一天清早

各家各户从田野上

采回黄花草、紫苏、马鞭草、黄豆杄

连同从门楹取下的菖蒲、苦艾

一起洗净烧水沐浴

家中的大人会将雄黄混上些白酒

装进喷雾器中

四处喷洒驱虫

还会蘸些雄黄点在小孩头上

寓意趋避毒虫保佑健康

家具、被帐会洗净放到屋外或阳台上晾晒

一直晒到午时阳光直射为止

这便是晒午时

作者简介

王长德,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坛街道岭前村人,小学高级教师,曾任苏澳、北厝、澳前中心小学校长等职务。

责任编辑:林巧薇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