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平潭丨周而兴:结庐石厝

2024-11-17 09:23:48 来源:平潭网

在平潭,古朴的石厝随处可见。

站在高处眺望,只要有村庄就有石厝,可谓星罗棋布。色彩斑斓的石厝与蓝天碧海组成的画面有着童话般的意境,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正如这个古老的民谣所描述,平潭地处台湾海峡西岸要冲,岛上全年8级以上的大风天居多,每年7月—9月还有几场大台风。

01

风起潮涌,斗转星移。跨入新世纪,平潭迎来开发建设良机,十多年来相继建成两座跨海大桥。从此,昔日闭塞的孤岛,渐渐成了人们旅游的向往地,石厝融入休闲旅游新元素,这里变成了热门打卡地。

踏上平潭岛,时光的钟摆似乎在这里凝固了,这里村落的古朴石厝刻满了岛民抵御海风的智慧与毅力。

经过漫长岁月的风雨洗礼,岛上先民开始谙熟海风的脾气。于是,他们就地取材,采挖山野上丰富的花岗岩,在山麓的南面,或是山坳处,用加工好的石块为主材建筑房屋。房屋从基础、墙体、梁柱、门框等几乎都用石料。石厝的屋檐外延极短,墙体的北面窗口极小。

石厝屋顶多用密密麻麻的石块压在瓦片上,有的屋顶波浪造型,用光润的鹅卵石压在瓦片上,寓意“压住风浪”,祈福渔家人出海风平浪静。

拾步村内,石厝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石头的墙体色调或灰白或淡黄,瓦片或黛青或褐红,明暗相接,冷暖相间;房屋结构或单层或多层,形状或平排房或合院布局,浑然天成,极富美感。每一处风景,每一处角落,都仿佛在诉说古老的故事。

02

静卧山野海边的石厝,任凭风吹雨打,穿越朝代的更迭。石厝以抵御海风适应生存环境为主基调,蕴涵深厚的海洋文化与海防文化特色。

自古以来,平潭就是海防要塞、水师重镇,历史上有着“一里六提督十二总兵”的记载,戚继光率军抗倭卫国与海防水师的英勇事迹闻名遐迩,许多戍岛将士安家海岛。

同时,平潭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要埠,为“海丝”东海航线的重要起锚地之一,随着岛外移民迁入,带来各地的民俗民居特色。于是,在构建的石厝上,兼收并蓄福州、莆田、闽南等地建筑特点,形成了以石料为主材,结构、形状与色调多样化的建筑风格。

经过岁月的洗礼,石厝还原了自然斑纹底色,光滑润泽,返璞归真。而木麻黄、番石榴、榕树等点缀,古井、小溪与青石块铺就的巷道交织村间,自然淳朴,相得益彰。

林语堂先生说过: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石厝这种原生态无雕琢的自然之美,大抵就是这样所描述的意境吧!

都市空间逼仄,快节奏的生活环境,让人们向往静谧的休憩地放飞心灵,于是石厝这种“复得返自然”的功能被重新唤起。

03

石厝是海岛沧海桑田的见证,是百姓坚固的栖身之所。每每念及这些勤劳智慧的石厝建造者,总是让人肃然起敬。

早年海岛的山野上,常常出没“打石”工匠帮,他们用磅锤、铁錾捶打花岗岩大石块,在一阵叮叮当当悠扬的敲打声中,一块块粗壮的石料应声劈开。寒冷夜晚的石厝院子,我与小伙伴喜欢围在石块搭成的火炉边,看着石匠们在锤炼修复白天破损的铁錾。炼炉上的熊熊火焰,映红了石匠们黝黑的脸庞,也把院子烘得热乎乎的。

那些娴熟技艺的盖房工匠(俗称“起厝师傅”),他们手持泥刀、小铁锤、水平尺等工具,忽上忽下垒石抹泥,忙碌数天,一栋石厝便矗立在眼前。

石厝坚固耐久的气质,也融入积淀成勤劳刚毅的平潭人的精神气韵。改革开放后,岛上年轻人纷纷外出,走南闯北打拼。

光阴匆匆,乡人念旧,他们不管是事业有成还是生活平淡,皆默认石厝这个故乡特色的标识。虽然石厝建造与修缮已纳入当地政府严管范畴,曾经敲打石头的叮叮当当声,渐渐寂然无闻。

然而,“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石厝所蕴涵乡愁的象征元素依然延续长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平潭仿佛看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山海相依,结庐石厝,远离喧嚣,让人感到宁静惬意。

作者笔下

依山傍海、错落有致的石头厝

是平潭最别致的风景之一

它没有浓墨重彩,也不走精致路线

却与碧海蓝天相配

一砖一瓦都带着最朴实的印记

它不仅是

风情浓郁的独特民居

也是海岛祖先生存智慧的结晶

更是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

《环球人文地理》介绍说
平潭岛的石厝
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彩色城堡

这些年
随着平潭的开放开发
平潭石头厝也成为
海岛旅游、乡村振兴的新名片
北港村、猫头墘、东美村等地
都成为了欣赏平潭石头厝的
热门地

作者简介

周而兴,笔名亦舟,福建省作协会员,福州市台江区作协主席团成员,《福建乡土》执行主编。著有散文集《海峡风吟》,参与编撰了《网络金融培训教材》,福建省扶贫文集《台安两地情》,台江作家文丛《历史名人与台江》等。文学作品被多种出版物收录。

责任编辑:刘春兰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