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平潭丨作家周而兴笔下的寻根

2025-04-04 10:39:49 来源:平潭网

寻根

作者:周而兴

清明时节,细雨如丝。回老家扫墓路上,忆起小时候听家父说,我的曾祖父出生于平潭苏沃镇大富田自然村,村上百姓大多姓周。曾祖父年轻时到平潭岛北部的国彩村谋生,成家后定居该村。他还提到,我们的上祖是从福清迁徙而来的,这段模糊的家族记忆,时常萦绕在我的心头。

古语有言:“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出于好奇,我渴望探寻平潭大富田村的族亲上祖是从福清的哪个村镇迁徙而来。早年间,我曾到省图书馆等处查阅了有关福建周氏宗族源流资料,了解到福建周氏始祖周维岳,乃是唐朝翰林学士。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周维岳随王潮入闽,定居于福州石井巷。传至十一世,周维岳迁居福清,到了二十六世后裔迁徙至平潭大富田村。然而,资料中并未记载平潭大富田村的周氏祖先具体是从福清哪个地方迁徙而来的,这成了我心中一个未解的谜团。

不久前,我回平潭期间,偶然从一本有关平潭周氏宗族的资料上获知:大富田村周姓是周维岳后裔二十六世孙周盛纪、周盛纲(周宏居之子)从福清海口镇迁来平潭大富田村的,终于解开了隐藏心头上的谜团。

大富田村位于苏澳附近,三面环山,村边水库清澈如镜,山清水秀,是个风景优美的小村庄。资料记载,自明朝末年周维岳的后裔迁入以来,发祥地大富田已经传承十七世。其后代分蕃于平潭苏澳镇、国彩村以及城关等地,后来开枝发叶到省外异地。在民国初期,还有部分族亲到南洋谋生,移居海外。

平潭周姓民众为数不多。近500年来,周氏宗亲与平潭百姓同频共振,他们拓荒海岛,艰苦创业,也涌现出不少仁人志士。清康熙年间,北厝镇周一漕被御封为征藩振威将军一品总兵官,他英勇无畏,率军抗击三藩叛军,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

清雍正年间,监察巡抚周绍龙与其子周正思,是平潭历史上仅有六名进士中的两位,父子二人不仅文才出众,而且为官清廉,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高尚情操,名垂青史。由他们父子为祈福佑民在平潭屿头岛修建的“起龙寺”等古迹,虽不幸被毁,但其承载的精神依然在岁月中熠熠生辉,激励着后人。

20世纪40年代初,平潭西楼村的周贞英,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海洋的热爱,赴美留学深造海洋生物学。在获得美国名牌大学博士学位后,她看到了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百废待兴,急需人才。为了报效祖国,她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只身乘坐一艘货船,历经艰险回到祖国。回国后,先后在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从事教育与科研工作。60多年来,她严谨治学,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科研成果丰硕,为我国的海洋生物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主革命时期,平潭流水镇盘团村周裕藩,早年与进步教师一起创办平潭第一所农民夜校,引导农民学文化、学革命道理,在平潭组织成立最早的中共组织。后来投笔从戎,建立抗日游击队,担任队长兼政委,在福清、长乐、平潭、闽侯和福州等地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在一次激战中英勇牺牲,年仅25岁。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周裕藩对革命所作的贡献,将其家乡盘团村改名为裕藩村,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士茂先兴学,子贤勤读书。”这是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留传的格言。作为中国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一生淡泊名利,注重学问和真理的研讨,以学促德、修德,倡导做好人、做清官能吏。他在《爱莲说》中写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莲花”自喻,表达了自己高洁、清廉的精神追求。千百年来,这句话深受后人的推崇,成为许多周氏宗亲传承优良家风的范本。为了纪念周敦颐,传承他的精神,许多地方的周氏宗亲建造了“爱莲堂”作为周氏宗祠,让后人铭记先贤的教诲,弘扬家族的优良传统。

时光悠悠,岁月如梭。先贤们虽已远去,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寻根问祖,缅怀先贤最好的方法就是传承与弘扬他们的美德,不忘初心、且行且珍惜。

周而兴,笔名亦舟,福建省作协会员,福州市台江区作协主席团成员,《福建乡土》执行主编。著有散文集《海峡风吟》,参与编撰了《网络金融培训教材》,福建省扶贫文集《台安两地情》,台江作家文丛《历史名人与台江》等。文学作品被多种出版物收录。

责任编辑:刘春兰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