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创新传播方式 让非遗更多彩
2021-09-17 09:34:20 来源:斯坦近期,融合了岚台传统灯笼和平潭贝雕的贝雕灯笼一经面世,就深受市场追捧,引发广大关注。这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匠人的坚守,以及新一代像康桂箖一样的青年匠人的创新精神。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匠心,更要传播创新,才能激活内在的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植根乡土,活在民间。这些年,平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实验区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关心下取得显著进步,非遗保护基础工作不断强化,非遗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
近日,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与文化体育局还公布第六批区级非遗项目和保护单位名单,其中平潭排只、十番、平潭童谣、平潭闽剧、评话(平潭方言)、平潭沙画、平潭线面、海坛老酒酿造技艺等13个项目被列入其中。
平潭非遗项目“家族”不断添丁,可喜可贺,我们看到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创新传播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非遗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代人在继承中又会将自己的体会、经验融入其中,所创作的作品也会留下时代的印记和元素。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坚守传统,其传承与发展势必走进“死胡同”。如何破解非遗传承所面临的困局呢?毋庸置疑,既要守正,更要创新传承方式方法,既要有匠人之心,又要有创新之志。
当下平潭非遗的传播,正需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更多像康桂箖一样青年匠人的创新,在秉持匠心传承非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创意,将“他山之石”融入其中,结合实际,去粗取精,才让贝雕灯笼受到口碑和市场的双重肯定。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和其他地方一样,平潭的非遗受到生活环境变迁、多元文化冲击,存在传统技艺学习耗时、传承人缺失等问题,很多非遗项目的生存发展空间被大大压缩,面临失传的危机。
因此,如何加强保护与传承非遗,发挥非遗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而通过创新的传播方式,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保护的新兴力量。在很多人眼中,一件融合了贝雕的灯笼作品,比传统灯笼更具有观赏价值,而通过这些作品,也让更多民众了解传统技艺。眼下,像平潭藤牌操、词明戏等非遗,也可以借鉴这种经验,与其他非遗文化相结合,打造属于时代符号的精品作品,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传播形式、内容、方法都需要创新,政府部门可以牵线搭桥,让更多有想法的传承人献言建策,加强交流互动,设计出融合传统和现代的新作品。
与此同时,也要让非遗走进生活,焕发新活力,才能得到年轻人的喜欢,并使他们真正愿意去接触、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林斯峥
最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