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追溯 陆海同源

2024-04-19 10:16:16 来源:福建日报 作者:刘益清

原标题:文明追溯 陆海同源

从南中国到覆盖南太平洋、印度洋南岛语族生活的广袤海域,风涛万里,遥遥相隔,却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联结两端,形成一种神奇的关系。

这种力量,就是文明的力量!

越来越多考古发现和人类基因探源证明,南岛语文明的源头,是来自远古南中国的华夏文明。

在这条自北向南、跨越万里海波的文明传播途径中,平潭岛、台湾岛以及菲律宾沿线等岛屿,是文明远播扩散的重要节点和桥头堡。

半个多世纪以来,平潭壳丘头遗址群的持续考古发掘,出土越来越多的实物证据和形态载体表明,7000年前,这个漂浮在福建中部沿海的岛屿,已经出现了农耕文明、陶瓷文明、居住文明、航海文明的早期形态。

稻粒的发现,足以让我们联想到远古时代,茫茫海峡的平潭岛上,曾经出现风吹稻浪、稻香飘逸的美好画卷。

建筑的产生,居住的改善,表明平潭先民已逐步摆脱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呈示出在大自然中生存的适应性和自主性。

陶器碎片上的花纹,像鱼尾般灵动,这是人类童年时代审美意识的觉醒,预示着她们已经超越器皿的日常实用功能,眼光已流露出对美的渴望。

小小石锛横空出世,是旧石器时代的重大发明,凭借这一工具,刨制出乘风破浪、远渡重洋的独木舟,为南岛语族先民出海远航提供了先决条件。

这样一座岛,背靠厚重大陆,面对辽阔大洋,天然扮演着早期南中国人走向更南海上的跳板。

这样一座岛,沉淀着华夏文明早期的缤纷绚烂,又成为向外开枝散叶的新起点。

这样一座岛,承载七八千年的文明根脉,与华夏母亲的大陆悠悠同源,和迢迢万里讲着1200多种语言的南岛语族骨脉相连。

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将南岛语族的原乡指向中国东南沿海,尤其是福建及其邻近岛屿。而坐落在平潭岛上的壳丘头遗址群,则几乎被公认是探究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问题的重要区域。国际学者以“风之路”生动形象地描述南岛语族扩散的旅程——距今7000多至6000多年前,居住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先民驾舟出海,循着季风和洋流,抵达台湾岛,距今4000年左右扩散到菲律宾,之后继续向东向南迁徙,将文明的火种撒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在这一逻辑叙述下,华夏文明从古中国的大陆出发,远播四方,其所及的地理空间和影响之深远,大大超过人们过去的认知和想象。

今年以来,壳丘头遗址群先后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榜单和“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跃上考古界的闪耀舞台,壳丘头遗址群显然已成为福建海洋文化的一张名片。

考古究源,梳理出文明生生不息,亘古而常新。从壳丘头到西营,再到东花丘和龟山,持续的考古挖掘,不断的新发现,带给我们不断的惊喜,更带给我们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提升华夏文明的自豪感。

东西方考古证明,在世界范围内,文明虽然存在各种形态、各种风格特点,但陆海之间,各大洲、各种族之间的文明,彼此不是孤立存在,不是脱离其他文明独立发展的,而是在互相交流、渗透、融合中,不断变得生动、复杂、丰富,变得有质地、有温度,蕴个性而显大器,窥一域而见世界。

枕山面海的八闽大地,虽偏处东南一隅,但在华夏文明传承、传播的链条上,始终处于重要的环节。从陆向海、从内向外,福建山海之间,既是见证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又是跨海向外传播的起始地,福州昙石山、三明万寿岩、漳州莲花池等文化遗址,都证明了福建对中华文明发展、传播史的重要贡献。

今天,我们通过壳丘头等一个个考古点,对接史前人类生活场景,重新沐浴远古的文明之光,重新感受先民创造的文明成就,感受几千年前点燃的温暖时刻,我们因此更加自信,同时也平添一份传承与发展的责任。

让文明走向未来,我们责无旁贷。

让文明弘扬光大,我们更心存期待。

责任编辑:陈耀峰

最热评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