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十三经》,是指《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十三部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最终形成于南宋。为历代文人推崇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
《尚书》,即上古之书,亦称“书经”,是一部记言的古史。其内容大多是有关政治的一些言论和史事。今存《尚书》共五十八篇,分为《商书》《周书》《虞书》《夏书》,其中《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尚书》记录了距今约四千年到二千六百年间虞、夏、商、周时期,涉及政治、宗教、思想、哲学、艺术、法令、天文、地理、军事等诸多领域。
...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
《礼记》详尽记录了周王朝及秦汉之前的政治典制、各类名物制度,以及涵盖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宴饮、交际、朝拜、聘问等诸多礼仪。《礼记》深入而详尽地探讨了儒家的社会政治理念、天道与人伦的观念、心性修养的方法和准则等,充分展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精髓及其价值观。
...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
《尔雅》是第一部字辞书,“尔”为近之意(亦作“迩”),“雅”,正也。《尔雅》即接近雅言,雅正之言。作品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中文字辞。它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儒家要籍——经,被列入《十三经》中。
...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
《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等的具体规范,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许多制度仅见于此书,因而尤其宝贵。
...
《谷梁传》,是战国时期穀梁赤所撰的儒家著作,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谷梁传》强调必须尊重君王的权威,但不限制王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但其对政治更迭、社会变动较为排斥。
...
《仪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共十七篇。内容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之前篇目不详,汉初高堂生传仪礼。
...
《左传》,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间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天文、地理、农业、医学、习俗、文艺等诸多领域,为后人所推崇。
...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是阐述孝道与孝治的儒家书经。《孝经》分今文本和古文本,今文本《孝经》,共计十八章。提出了“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经》中还提出“以孝治天下”的主张,从而达到使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
...